3794政策法规/col/col1229597836/index.html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在国际金融风暴背景下的桐庐县侨(港)资企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来源:桐庐县侨联发布日期:2008-11-19

 


   在当前国际金融风暴的大背景下,面对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为研究分析这次风暴对我县侨(港)资企业带来的影响以及需采取的应对措施,8~10月份,桐庐县侨办先后到浙江金帆达、浙江蜂之语、杭州泛亚等多家不同类型的侨(港)资企业进行调研,对桐庐县近几年来侨(港)资企业的发展状况、总体格局作出分析评估,并提出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逆水行舟加快发展的具体对策。

一、桐庐县侨(港)资企业的基本现状

1、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据调查,截至2007年底,全县共有侨(港)资企业130家,占全县外资企业总数的65%;其中规模以上侨(港)资企业76家,占67%。侨资企业中有纺织、针织、服装类59家,占45%;食品日用品(箱包烟花等)14家,占11%;五金机械、电子、新能源16家,占12%;化工类、文具类、建材冶炼各11家,分别占8%。从桐庐侨资企业的产业结构分析, 已从过去的针纺一业独大的局面,正逐步向化工、文具、建材、五金机械、电子、新能源等产业转变,其中以化工业的浙江金帆达公司,通过几年的发展,已成为桐庐名列前茅的龙头企业,到08年3季度,已完成销售近20亿元,约占全县侨资企业总产值的50%。尤其是近几年创办的电子、新能源企业,有效地改善产业结构,使全县的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2、企业规模日显增大。据调查,近3年来,全县新增侨(港)资企业32 家,同比减少了11 %;而侨(港)商直接投资达4025万美元,同比增长了23 %。可见,我县引进侨(港)资企业虽然比前3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减少,但大项目逐渐增多,投资额超千万元的企业大部分是近几年创办的,如水管阀门行业的泛亚水暖器材,制革、皮件、服装行业的浙江慷源实业,健身器材行业的帅龙运动器材,针纺织行业的游龙针织和绫绣公司,皮革箱包行业的立山皮件,保健食品行业的浙江蜂之语集团,建材行业的恒基建材,化工行业的金帆达公司等等。旅美华侨陈钱康先生2005年投资2500万美元创办的浙江慷源实业有限公司,占地180余亩,产品涉及制革、皮件、服装等行业,且全部销往海外,去年建成投产后创产值6000余万元,创税利200余万元,成为我县外资额最大的侨(独)资企业。

3、经营模式日渐转变。从桐庐的侨(港)资企业发展历程看,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享受政策型。这一阶段主要以顺应国家改革开放的大环境,进行小规模投资、试探型为主,达到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目的。二是增强内力型。通过前期的投资经营,投资方得到实惠,便以收益作为再投资,并引进先进管理模式和参与管理,利用有利市场和管理优势不断增强企业后劲。三是独资经营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世贸组织的加入,独资经营型企业明显增加,也将成为今后侨(港)资企业的重要模式。如2007年,桐庐县新创办的14家侨(港)资企业中,合资型5家,占36%,合作型1家,占1%,独资型8家,占63%。

4、品牌效应日益增强。桐庐侨(港)资企业通过几年的较快发展,企业的名、品理念明显增强。07年在桐庐10大工业龙头企业中侨资企业占4家,专精特企业1家,出口先进企业2家,通过国际认证企业7家。如浙江蜂之语集团十分注重企业的管理、科研开发和产业升级,在企业、产品、行业中全面发展,先后荣获全国农产品示范企业,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绿色企业、全国农产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基地。“蜂之语”牌系列蜂产品荣获国际蜂疗保健品博览会金奖、全国发明博览会金奖、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中国浙江农业品博览会金奖、浙江省优秀科技产品、浙江省名牌农产品;“蜂之语” 荣获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知名商号等荣誉。此类企业在本次金融风暴中,产业不仅没有萎缩,而是平稳发展,产品价格不仅没有下降,而在平稳上升,有效地抵御了金融风暴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当前桐庐县侨(港)资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桐庐县侨(港)资企业发展的基础是比较好的,既有一定的数量,也有一定的档次,为我县开放型经济的崛起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结合当前国际金融风暴对实体经济已开始产生的影响,我们也应该看到,无论是从企业发展局部环境、企业自身素质,还是防风险能力等进行纵向或横向分析,桐庐侨(港)资企业的生存空间受到制约,发展存在着诸多瓶颈因素:

1、生产规模普遍较小。我县侨(港)资企业大多数是发展初期创办的嫁接型企业,侨(港)方独资的比例偏小;自注册开始稳步发展成为我县龙头企业的更是为数不多;侨(港)方投资业主多为中小企业;现有侨(港)资企业中,侨(港)方直接派人参与经营和管理的比例仍然偏低,部分企业效益欠佳;有的企业投资者,怕政策多变,急功近利现象明显,只想把企业当作生产基地,不愿作为研发基地,因而自主研发的产品少,多为出口加工型产品,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有的合资企业甚至仅仅是作技术处理的文章,侨(港)资企业其实是中资企业。在这次受国际金融风暴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创办时间较早,技术含量不高、产业优势不明显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据统计目前有近40家处于开工不正常的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2、科技含量普遍较低。十多年来,我县侨(港)资企业引进了一些先进的技术、设备、产品、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在我县现有侨(港)资企业中,中小企业偏多,高科技企业很少。据调查分析,截至2007年底,在我县76家侨(港)资规模企业中,投资额在500—1000万美元的企业有5家,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6家,两项合计,不足我县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6%。另外,据工商部门的统计,我县从事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能力的侨(港)资企业仅有3家,可见我县高科技侨(港)资企业数量十分有限。科技含量在侨资企业和所涉及产业中的体现普遍较低。

3、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普遍较弱。据统计桐庐县侨(港)资企业家数虽然不少,但基本上都属于中小型企业,投资主体为世界500强的企业一家也没有,上市公司在目前也还是空白,没有产业优势,没有一个具有发展前景看好的龙头企业的带动,也就没有了产业的集聚效应。以前一直来以针纺为支柱的产业,由于设备、技术、管理的更新跟不上,传统产品、劳动密集型企业本身市场占有率就在明显下降,外贸单子少,价格低,企业生产经营朝不保夕,再加上受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局面,企业困难重重。

4、企业盈利能力普遍较差。截至2007年底,在我县设立的 130家侨(港)资企业中,新办、小企业(规模以下)或生产不正常企业40家,占总数的34 %。其原因主要是相当部分侨(港)资企业的规模偏小,产品缺乏竞争力,再加上经营管理不善,亏损连连,继而关门。据我们对全县76 家侨(港)资企业的调查统计,2007年盈利企业64家,其中盈利千万元以上的企业仅有6家,盈利百万元以上的27家,总盈利额为18400万元,盈利最好的企业年利润3629万元。其中亏损的9家,占12%,亏损总额2989万元,占17%。由此可见,大多侨(港)资企业的盈利能力不尽人意,部分侨(港)资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弱,盈利能力差,处境艰难。

三、加快桐庐县侨(港)资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结合县情定对策,全力以赴渡难关。面对来势汹汹的国际金融风暴,企业难免不会被波及,如何把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这是需要我们集中精力认真应对的。为此建议县委、县政府要按照中央最近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以拉动内需和促进固定资产投资来确保国民经济稳步发展。要结合县情因地制宜落实好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保持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稳定健康发展。要千方百计稳定就业、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切实维护好企业发展的大环境。要鼓励企业正确对待目前面临的困难,引导和帮助企业抢抓机遇,加强内部管理,抓好技改项目,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抢占市场。政府各部门特别是金融部门,要积极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全力以赴帮助企业挺过难关,以变应变,逆水行舟,因地制宜,谋求发展,共渡难关。

2、实施品牌战略,突出发展重点。要认真总结和分析在本次金融风暴中,不同企业所表现出来不同反映的情况,高度重视实施品牌战略,突出重点,推动发展。要大力推进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提高发展质量。要大力推进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据此,我们建议,县委、县政府应明确政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争取中央、省、市的财政扶持资金的支持,并针对全县外贸加工企业多、产品档次低、企业竞争力差的特点,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工具,并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充分发挥技改资金的杠杆作用,积极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尽快转型,注重科学发展。财政扶持资金、信贷资金、技改资金重点向开展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企业倾斜,以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调整产品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针对当前企业面临的“四重”压力,政府不可能包办解决,但必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企业排忧解难,就能够做到有所作为。同时,政府应大力倡导并引领企业发展网上商务活动,倡导创办商务服务型公司,运用现代网络科技手段扩大企业销售渠道,对有条件创办网络商务公司的企业,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

3、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基地建设。要加大县委、县政府已经确立的“工业立县”战略的宣传,优化环境,推介项目,扩大影响。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和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的联系与沟通,争取吸引他们来桐投资创业。同时,要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发展侨(港)资企业对我县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成功的企业典型经验,大力表彰有功之臣,从而营造良好的创业、发展的舆论氛围。要进一步亲商、扶商、安商,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具体可采取通过领导定点联系、定期走访座谈、修订完善激励政策、依法维护侨(港)资企业权益等途径,争取侨心,激发侨(港)商投资热情。尤其在各级领导层面,要多与侨(港)商接触,加强感情投资,在“诚”字上下功夫、“情”字上做文章,切实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无论企业规模大小,遇到问题,都应一视同仁,以示重视。建议选择若干家上规模的侨(港)资企业,建立县领导联系制度,以期进一步营造环境,安抚侨商,争取侨心。乡镇(街道)和开发区管委会更应建立类似的结对联系制度,实施跟踪服务、全程服务。各乡镇(街道)工业园区要进一步解决好基础配套设施完善的问题,改善投资硬环境。同时要加强涉外法律服务,切实保护好侨(港)资企业的合法权益。通过有效的宣传、服务和招商等手段,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基地建设。

4、发挥“侨”资源优势,拓展招商新领域。要积极探索新时期侨务工作的新载体,不忘老朋友,广交新朋友,注重和加强与海外新移民、新生代的接触联系。尤其是要加强与在跨国公司中担任要职的华侨华人、海外从事高科技并拥有科研成果的博士人才、海外华侨社团的侨领、商会和各种中介组织的接触交往,开展引资引智工作,同时要为我县的优势企业、优势产品、专业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有效的服务。为此,县侨办、侨联专门制定下发了《桐庐县侨务干部与海外留学博士及其家属联挂制度》,一年多来,县侨务干部利用业余时间,对全县78名海外留学博士(含在读博士)进行走访调查,摸清了基本情况,筛选出在海外从事高科技工作并取得科研成果的联挂对象30人重点开展工作,以期为原桐庐籍海外博士的科研成果到家乡落地构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桐庐经济发展作贡献。我们相信,面对新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只要建立信心,冷静观察,积极应对,实践科学发展观,逆势而上,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练好内功,不断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桐庐县侨(港)资企业一定会迎来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机遇,开创出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