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而家焉——客家人的前世今生
我的第一语言是客家话。我1940年生于泰国,时值抗日战争烽火连片的岁月,襁褓中随与父亲结伴的客家华侨,辗转于泰国、缅甸和云南等地,到我五、六岁在与新地邻家孩子玩耍时,才发现我们讲着不同的语言,父亲告诉我:“我们讲的是客家话,跟他们讲的话不同”。
客家人近年来引起世人的注意是因为相继有举行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消息,于是人们会发问哪些人是客家人?他们为什么分布得这样广?联系海内外几千万客家人的纽带是什么?
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个民系。“客家”是“来客”、“客人”的意思,它是相对于“土家”、“原住民”而言的,也就是他们是外地迁来的人群。这是由于几千年来中原多次战乱,人民结伴不断南迁而造成的。据历史记载,在东晋、唐末、南宋、明末、清末这五次中国社会大动荡中,客家人大举南迁过长江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在明朝的湖广填四川的大迁移中,朱德、邓小平的先祖都是来自广东的客家人。
客家人总是在迁移中求生存谋发展,四海为家,他乡成故乡。迁徙时,带走祖宗的牌位,将祖宗的遗骨洗净装入瓮中带走,称为“金斗罂”,到新的客居地再择地埋罂造墓,客家人有句偈语:“九葬九迁,十葬万年”,在汉民族的民系中,这大概是客家人最特有的了。
客家人有“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祖训,因此在迁徙中就把中原先进的文化带到了南方,耕读传家,男人除了埋头苦读十年寒窗谋求入仕功名外,便是外出经商,因此客家人是人才辈出,如欧阳修、文天祥、袁崇焕、宋应星、罗芳伯、洪秀全、石达开、孙中山、丘逢甲、胡文虎、廖仲恺、朱德、邓小平、郭沫若、陈寅恪、谢晋元、胡耀邦、卢嘉锡、韩素音(女)、田家炳、李光耀、曾宪梓、丘成桐等等。当今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有35位客家籍院士。
客家人在南迁的过程中,为了减少与原住民争地的纷争,总是在蛮荒之地落地生根,族群而居,因此使客家话能保留下来而不被方言同化,客家话便保留有殊多古汉语的成分,客家人没有自己特别的汉字,不像广府人那样有自造发音的汉字。客家人在外形和装束方面都无异于其他汉人,唯一能认同的就是客家话了。
客家人聚族而居,团结自保,独特的华夏民居中的客家围屋便应运而生了。堡垒式的客家围屋大体有圆型和方型两种建筑形式,坚如城墙,有完备的防御体系。围屋的中部是巨大的天井,这里是全村公共活动的场所,有水井和学校。保留到今天的围屋主要建于明、清两代。明朝时为防倭寇的袭掠,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强迫沿海居民内迁,造成了大量失土失业的流民,落荒为盗,给客家人的村寨安全带来了威胁,围屋的防御功能便更显优势了。
据统计,现存的客家围屋有2万多座,福建永定县就有380座,其中有座围屋有400多间房,今天已成旅游观光热点。无论圆型的还是方型的围屋,都有相当高的建筑美学追求,在建筑审美上独树一帜,它们像一座座巨型的艺术品。客家围屋已于2008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福建的旅游热点。
客家人四海为家,可以说世界上太阳能照到的地方就有客家人。他们在求生的历程中也磨砺了自身的能力和素养,有的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戴而从政,如18世纪的梅县人罗芳伯(1738-1795年),在印尼婆罗洲领导建立了共和自治政权,任职19年。祖籍广东宝安的圭亚那华裔阿瑟·钟曾当选为南美洲圭亚那共和国总统,并率团访问我国。更多的是在工商界大显身手,如上世纪的南洋首富胡文虎、陈嘉庚,印尼首富林兆良,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等等。客家人经商有其天赋,海外客家华商人才众多。
世界客属大会是由海外客家人在团结奋斗中不断形成的恳亲互助组织。1971年,在台湾成立“世界客属总会”,从此便开始了在台湾、新加坡、美洲、马来西亚等地举办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扩大了客家人在世界的影响。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经济迅猛的发展,中国国际影响力日隆,世界客属大会更多地回到了祖籍国举办:1994年12月在广东梅县举办了世界客属第十二届恳亲大会,以后是2000年福建龙岩的第十六届,2003年的河南郑州的第十八届,2005年的四川成都的第二十届。2006年11月12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台湾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发来贺电,荣誉主席连战题写了“智慧客家,开创未来”的题辞。他说“两岸客家人有共同的血缘,文化与风俗习惯,尤其是客家人吃苦耐劳、勤奋打拼、忠义爱国、回馈乡土的精神,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屹立不倒的宝贵资产之一”。
客家人的精神概括起来是“爱国爱乡、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团结互助、尊师重教、崇祖敬宗。”世界客属恳亲大会除了弘扬客家精神外,积极关心和参与祖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积极参与祖国统一大业,增强海内外华人团结,为中华复兴多做贡献。
杭州的客家人不多,约有400~500人。1993年成立了“浙江客属海外联谊会暨杭州客家文化研究会”,客家籍的浙江大学梁礼忠教授编著了《客家院士》、《客家名将》、《客家女杰》、《客家诗苑》、《客家散页》等《客家之光》系列丛书,扩大了客家文化的社会影响。杭州客家人中有党政干部如曾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的张俊生(福建龙岩人),有曾任浙江省委副书记的梁平波,建国前参加革命的杭州大学党委书记陈烙痕,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黄固等。在部队、学校、医院、工矿企业中都有客家人的分布,其中不少是来自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等地的归侨侨眷。杭州民辉贸易集团老总张民辉原是部队转业军官,凭借着在部队培养的军人素质和胆识,在商界打拼获得了很大成功,他除热心公益事业外,也不忘客家乡亲,担任“浙江客属海外联谊会暨杭州客家文化研究会”会长,关心赞助客家文化研究,对组织客家佳节恳亲、传播客家文化起了很大作用。
客家女是客家人的半边天,中外人文学者及“客家学”学者,对客家女的卓越表现有很高的评价。
客家女在家中伺老抚幼,下田劳作,是里里外外一把手,顶梁柱,显得十分干练。客家女人不裹足,这也是客家人另一个显著的特点了。据说廖仲恺的父亲要求他的择媳标准是大脚的客家女,何香凝便是客家望族的淑女。客家女大多以下田耕作吃苦耐劳著称于世。
著名的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在其《客家人的起源及其迁徙过程》一书中,对客家女大加赞扬:“客家妇女不缠脚,也不扎胸,不为孩子雇乳母,也不去当娼妓。”“她们用自己的奶水喂孩子,轻视虚饰的美,必要时像男人一般地投入战斗。”
缠足是强加给中国妇女的最大陋习之一,中国在五代南唐之前没有妇女缠足的现象。南唐李后主(927-978年),令宫嫔窈娘以帛绕脚,使脚变得纤小,造成新月形态,走路步小扭腰,视此为美,此风刮到民间,沿袭成俗,这种病态美贻害了妇女约千年,直到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明令禁止缠足,但受缠妇女直到上世纪末才逐渐绝迹。
晚清著名客家籍的外交官大诗人黄遵宪引用外国传教士赞扬客家妇女的话,说“西人束腰,华人缠足,唯州(客家)人无此弊,于世界女人最完全无憾云。”
《清稗类钞》中说客家妇女“向不缠足,身体硕健,而运动自如,且无施粉及插花朵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客家女是大脚蛮婆,她们是要下田劳动的。客家人的后裔郭沫若到梅州时,题有诗联:
“健妇把犁同铁汉,
山歌入夜唱丰收。”
客家男人外出经商、打工,或漂洋过海,十年八载难归,田耕家政则全落在客家女的身上,她们要孝伺公婆,抚育子女,撑起一家大小事务,客家女广受崇举便是很自然的事了。
客家女有“孺人”之称:
在《礼记·典礼下》中载“天子之妃曰后,诸候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传说南宋最后一位皇帝宋帝炳,被元兵追至粤东山区,刚过河惊魂未定,遇到一队上山砍柴的客家妇女,元军看到对岸尖尖的柴杆误以为援军已到,遂停止追击。宋炳帝表彰了这队无意中“救驾”的客家妇女,并把随身带来的金银珠宝分赐给她们,并说:“村妇保驾有功,准许客家女配带龙头手镯,旌为七品孺人。”有人从毛泽东母亲墓碑上有“孺人”的封号,推知她也是客家人。
太平天国有一支叱咤风云的“女军”,都是大脚蛮婆客家人,她们在太平天国的征战过程中,战功显赫。
1890年版的美国人爱德华所著的《中国访问记录》中说:“客家人是刚柔相济的,既仁义又仁爱的民族,而客家妇女更是中国最优秀的劳动妇女典型。”
现代客家女性受到良好的教育,涌现出不少杰出人才,如辛亥革命女杰宋庆龄、何香凝,共和国第一位女将军李贞,世界华文报刊协会主席胡仙博士,毛里求斯驻华大使李朱志筠等。客家女对社会的贡献和良好的社会形象,是该大书特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