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国人----记归侨谢金培
“身在异国时,我经常叮嘱自己:我是中国人,要以一流的工作业绩来树立中国人的形象……” 在塘栖乐苑小区20幢的一个单元里,归侨谢金培如是说。
追溯起近20年前那段出国的经历,已届花甲之年的谢金培脸上充满了激情,至今他仍记得那个特别难忘的日子:1989年8月1日。那天,42岁的他偕同妻子周莉琴和才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谢敏芳,风尘仆仆踏上了去苏里南与已在那里定居的大姐谢丽娟团聚。身为侨眷,这是他首次出国,是亲情的力量促使他不远万里踏上了陌生的人生驿站……
不幸的童年饱尝生活之艰辛 血浓于水认亲异国成侨眷
谢金培1948年出生在杭州。他的祖籍是在浙江绍兴,爷爷曾是当地一家酒坊的业主,父亲谢成通青年时就在外闯荡经商,有次去温州运送绸缎,途中遭强盗抢劫后,年轻争强的他,无颜面对村人和家人,便在一天夜里,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离开了家乡,从此与家人失去了联系。当时母亲已身怀六甲,怀的正是谢金培。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一个弱女子带着刚出生的幼子自然难于生存,迫于生活,母亲只好改嫁他人。
谢金培出生后从未沐浴过父爱的温暖,这是他童年的不幸。更让他抱憾的是,正当他风华正茂发奋求知时,因家庭经济拮据而不得已辍学进厂做工。当时他才16岁,正在杭十中念初一,为了补贴家用,身为已有两个异父同母的弟、妹的他,不得已提前结束学业进了继父所在的永安绸厂当了一名学徒工。一个16岁的少年,便用他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其情可叹。而正是有了这一段经历才磨砺出他勤劳俭朴的品质。谢金培在永安绸厂工作13年,先后当过厨师、运输工,最后拜师学艺做木工,1976年他调入位于塘栖的杭州新华丝厂工作。
20岁那年,谢金培才从小舅那里得知自己的身世。此前,母亲一直守口如瓶。小舅当时给他看了一张照片,那是父亲谢成通和两个姐姐在香港的一张合影。这时,谢金培方知自己的生父名叫谢成通。谢金培虽然知道了“实情”,但时值不讲人道的文化大革命,他仍没有胆量与生父取得联系。直至1982年,台湾同胞可以回大陆省亲了,谢金培才鼓起勇气给定居在香港的生父写信。未料谢成通接到儿子的书信时,竟然心存疑窦。这也难怪,时隔二十余载,他从未见到过自己的亲生儿子,这儿子怎么突然给他写信?为此他特意给内地的前妻写了信,要求前妻把她和儿子的合影照寄去。当他看到前妻寄去的照片时,老人不禁老泪纵横,他当即给儿子复信,一方面询问儿子的情况,一方面介绍自己在港的生活情况。原来谢成通去港后先是帮朋友在绸机厂做管理工作,后因绸机行业萧条而失业,晚年生活很是凄凉。所幸的是他含辛茹苦拉扯大的两个女儿均已有了自己的事业,其中大女儿谢丽娟夫妇六十年代中期去南美洲的苏里南发展事业较为成功。1985年,75岁的谢成通老人在港病逝,当时谢金培因难办出境手续,而未能去香港为生父奔丧。
父亲去世后,大姐谢丽娟回港时看到弟弟的照片,方知在大陆内地还有一位同血脉的亲弟,当即给素未谋面的弟弟写信表示要来内地认亲;之后又写信希望弟弟到苏里南发展。面对大姐的盛邀,谢金培当时举棋不定,他和妻子在新华丝厂工作稳定,女儿还在念小学,到国外去生活能习惯吗?时间一撂就是一年,其间大姐又多次来信,说她很想念弟弟一家,想请弟弟去苏里南定居并帮助她打理开在苏里南的超市。在血浓于水的亲情召唤下,1989年夏天,由大姐帮助办妥出国手续,谢金培偕妻携女踏上了去苏里南的征途。
老板说,他的餐馆,需要像老谢这样勤劳的员工
老谢说,中国人都很勤劳,勤劳是中国人的美德
苏里南位于南美洲北部,北临大西洋,是一个只有45万人口的小国。谢金培大姐一家居住在首都帕拉马里博。初来乍到,大姐就把弟弟和弟媳安排在自己开的超市里工作,并希望他们能定居下来。在浓浓的亲情中拉开了谢金培一家在海外生活的序幕。
帕拉马里博是一座风光秀越的沿海城市,但谢金培一家住下后却面临着诸多难题。首先是这里的气候不适,苏里南靠近赤道,没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到了12月也穿短袖衫,而谢金培一家在江南水乡过惯了四季更迭风调雨顺的生活,到了酷热难挡的异国他乡,明显感到水土不服;其次是语言障碍,苏里南民间通用苏里南语,荷兰语为官方语言。谢金培一家出国前未经语言的培训,沟通成问题。因而夫妻俩在大姐的店里工作,只能帮着盘盘货或干些货物上架之类的杂活,而才念小学中年级的女儿在苏里南的学校读书,也听不懂老师的授课。另外,苏里南的治安状况也不够好,时有不法之徒去店里挑衅捣乱,这也让谢金培一家备感忧虑。
尽管在苏里南生活有种种不如意之处,可从小失去父爱的谢金培在大姐家中还是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尤其当他看到大姐的两个儿子都在美国上了大学,让他感到由衷的高兴。身为侨眷,他亲眼看到华人华侨子女在海外取得成就,这比什么都好。在大姐的超市做了几个月后,曾在国内有过厨房工作经验的谢金培应聘到了当地一家名为“华泰”的中餐馆工作。“华泰”是当地很有名望的一家中餐馆,中国前外交部长钱其琛访问苏里南时曾到此就过餐。能直接为祖国的外交部长服务,这是谢金培在异国他乡最引以为豪的经历。在国外的餐馆打工,一般先得从“洗碗”、“端盘”等杂活干起。可谢金培试工后,当即得到了老板的器重,老板见他“刀功”娴熟,厨房工作井井有条,就直接让他当上了配菜员,还让他下厨房烧菜炒面,这在餐馆里可算是一个上等的工种。谢金培在中餐馆里接待过不少中国客人,彼此有一种“他乡遇故里”的亲切感,内心十分愉悦。但在中餐馆工作了几个月后,由于气候不适等原因,谢金培一家人最终还是离开苏里南去了美国。临走时他与中餐馆老板辞别,老板握着他的手依恋不舍地说:“像你这样勤劳的、来自中国的员工,是我们餐馆最需要的。”谢金培对老板说:“我们中国人都很勤劳,勤劳是中国人的一种美德。”
作业“红灯区”不涉足灯红酒绿,
OK,华人师傅好样的
谢金培的大姐本想让他留在苏里南定居,可因气候等原因,他只在苏里南待了10个月便偕妻携女于1990年6月去了美国。谢金培去美国的主因是,原先在杭州结识的一位朋友在美国马里兰州开了一家建筑装潢公司,曾邀请他去公司工作。谢金培觉得自己的木工手艺适合建筑装潢业,于是决定去马里兰州朋友的公司工作。由于美国的生活费用昂贵等原因,谢金培的妻子和女儿在华盛顿等地游玩了几天后便从纽约乘飞机回国。从那后,谢金培便独自一人在美国务工。
朋友的公司设在马里兰州一个叫保尔的摩的地方。为了节省开支,谢金培租了一间约12平米的地下室居住下来,住房条件简陋,但有单独的卫生间,也有公用的厨房及空调等设施。因为工作繁忙加上住处距商场餐馆较远,他经常以“汉堡包”、“麦克糖”等干食当午餐,有时在窄小的地下室自己烧些中国餐吃。因建筑装潢公司是中国人开的公司,服务对象大多是华人。有华人开的饭馆,有华人住的住宅,有时也去富人区的别墅装饰。在国外搞装潢,工作节奏快,公司一旦接到业务,不管工作地点有多远,都要及时赶去按期保质完成装潢任务。
谢金培在国内做的是木工,到了装潢公司却被要求兼做泥水工、屋面工、油漆涂料工、管道工等多项技术活。其中的屋面工最为辛苦,大清早爬到屋顶干活要到中午才能爬下来,吃过午饭又要上屋顶直到太阳西沉才能下来。好在谢金培不怕吃苦并善于勤学苦练,不长时间就学会了泥水工、屋面工等多项技术活,成了装饰公司里的多面手。最让人刮目相看的是他的木工活,国外的家具一般都由家具厂用机器整体制作,而在实际装修中会遇到一些边角地段需要量身定做家具,外国木匠对此往往一筹莫展很难施展本事,而谢金培一上场就显示出中国木工的乖巧和灵活,他能够根据室内装修的具体情况打制出各式美观实用的橱柜家具,深受客户好评。有一个客户还竖起大拇指称夸他说:“你是将军级别的大木匠!”老谢连忙纠正他——不,我是一位中国木匠!
要树立中国人在国外的良好形象,靠的是自己勤劳的双手和一颗正直的心。这是谢金培的自勉语。他在美国生活5年,烟酒不沾,平时也不涉足娱乐场所。然而,美国毕竟是一个开放的国度。一次,谢金培被公司派往位于“红灯区”的一家中餐馆去装修,到那里工作不一会,就见有几个身着奇装异服的年轻男子到餐馆门口转悠并上前与华人工匠搭讪。谢金培虽然听不懂他们说些什么,但从其神态手姿来看,他猜测这几个人很可能是“红灯区”某些娱乐场所来拉客的,于是小声叮嘱华人伙伴:“我们只管干活,不要去理睬他们。”那几个人见华人工匠们只管认真干活并不理睬他们,只好没趣地离开了。在“红灯区”干活期间,谢金培和工友未涉足灯红酒绿的娱乐场所,又出色地完成了装潢任务,受到中餐馆老板的迭声赞扬:“ok,华人师傅好样的!”
美国商家的促销方式有些特别,如圣诞节前,一些服装商店规定:凡在该店购买的服装如顾客有不满意一个月内可以无条件退货。有国外的同事见谢金培平时总是穿着一件工作服,就劝他圣诞节前去买一件新衣服,等穿过圣诞节就去退还给商店。可谢金培觉得这样做是不诚信、不道德的行为而毫不犹豫地谢绝了。国外的同事对此不理解,谢金培解释说:“我们中国人是很讲究诚信、道德的,买来的衣服如果没有明显的瑕疵是不能随便退还给商场的。”一席话说得对方心悦诚服。
谢金培居住地有一位姓刘的老华人,他和老伴年事都已高,而子女又都不在身边。谢金培见两位老人行动不便,平时经常去帮助做些清扫庭院等杂活。一次,谢金培得知老人们想把居室的外墙重新粉刷一遍时,就利用自己的特长抽空主动为老人们粉饰了外墙,老人执意要支付工钱,谢金培却谢绝了,说:“华人之间本该有个互相照应,这钱我就不收了。”老华人十分感激,以后两人常来常往成了忘年交。
游子情,归国梦,我的“根”在中国
在美国生活五年,谢金培没有回国探过亲,只和去美国看望他的大姐见过几次面。虽然有时他也参加当地的华侨组织举行的联谊活动,每逢中秋、春节等节日,中国大使馆也会邀请华侨去大使馆看看电影,让他感受到祖国对游子的亲切关怀。然而,每当夜深人静时,他又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家乡和亲人
“在国外最苦便是思乡思亲之苦。”谢金培深有感触地说。在国外务工的日子,他和妻子天各一方,长期过着“牛郎织女”般的分居生活,什么事都得自己扛。为了缓解思乡思亲之情,他拼命地工作。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的他,只能通过鸿雁传递向妻子和亲人倾说。女儿敏芳是否茁壮成长,妻子高血压、美尼尔综合症等病情是否有所好转,是他最大的牵挂。这么多年来,他在国外打拼,妻子担当起了家庭的重担,他心中既不安又有内疚。作为一名优秀员工,公司老板希望他长期在美国工作,但作为一名游子,他心中一直有个归国梦,因为他的“根”在中国。
1995年5月,石榴花盛开的季节,带着满腔思乡思亲之情,谢金培终于回到了阔别近六年的故土塘栖,回到了亲人身边。根据国家对归侨的政策,谢金培重新回到了新华丝厂工作。区侨联等组织对他十分关怀,每年都来看望他,勉励他继续为企业和国家作出贡献。更让他感动的是,2005年4月他遭遇车祸后,市、区侨联的领导多次来探望,还给他送来慰问款并鼓励他战胜病痛早日康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侨联是我们归侨的家!”谢金培动情地说。在这次突发的车祸事故中,谢金培体现出一名归侨宽厚待人的高尚品质,当得知肇事者家境贫困时,在对方负全责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医生要求他入院治疗的建议,只在医院门诊治疗,也没有要求赔偿后续治疗费用,这场车祸事故至今给他留下颈部伤痛及神经性耳聋等后遗症。
“读书、学习、爱国、敬业”是上辈留给谢金培的宝贵财富。谢金培一直以此作为家训要求自己和子女不断进取。归国后,谢金培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女儿上,他以爱国侨眷的身份经常教育女儿要以两位表哥为榜样(大姐的两个儿子已在美国取得博士和硕士学位),努力学习,报效国家。受其家庭的熏陶,女儿谢敏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并多次获得学校奖学金,作为侨眷子女,她两次获得老华侨田华玉设立的“田华玉奖学金”,并获得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还被评为“优秀硕士生”。学有所成的谢敏芳现在绍兴市某高校任教,由于工作出色,她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并于2006年荣膺“绍兴市十佳教师新秀”,终于圆了父辈“望女成凤”报效国家的美好夙愿。
如今,居住在塘栖乐苑小区的谢金培,生活如同小区的名字一样,乐在其中,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