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融:北京奥运环保规划的策划者
何融:出生于萧山城厢街道,1978年考进了浙江大学建筑系,后又考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古建筑专业攻读研究生。硕士毕业后进入苏州城建环保学院,成为该学院最年轻的建筑系副主任。1990年底,赴美亚利桑那大学建筑系留学,获建筑硕士学位。1997年,应聘到了全球微电子行业最大的工程顾问IDC公司,负责开发中国市场。2004年,创立生特瑞(上海)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从供销社售货员到建筑系高材生
何融的第一份工作,是萧山供销社的售货员。
因为有海外背景,何融的父亲早年曾被打成右派。上世纪70年代末,特殊的家庭背景让何融尝到了人生的第一次辛酸:l977年,高考成绩优异的他因为政审不合格,失去了读书的机会。整整一年,他只能在供销社里做售货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没有邓小平,我现在大概是在萧山供销社里卖酱油。”
1978年,政治环境略有宽松,何融决定再次参加高考。“找别人借丁套课本,现翻现学,完全是考智力。”何融这样形容自己的备考过程。这一年,何融如愿以偿考进了浙江大学建筑系。
对有过“考智力”经验的何融来说,大学四年的课程自然是手到擒来的。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何融在浙江工业大学做了两年教师,又考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古建筑专业攻读研究生,师从著名学者赵立瀛和著名建筑学家林徽音的弟弟林宣。读研期间,和导师赵立瀛合著的《中国宫殿建筑史》、《陕西古建筑》等学术著作,都颇具影响力。
从最年轻的系主任到打零工的留学生
1986年底,何融硕士毕业后进人苏州城建环保学院,成为该学院最年轻的建筑系副主任。但敢闯敢拼的何融没有安于现状,1990年底,他自费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建筑系留学。
凭借扎实的学术功底,何融一进学校就获得了在那个年代亚利桑那大学建筑系学生很难拿到的奖学金。为了生存,到美国的第一个暑假,何融到旧金I山打工,在餐馆里打扫卫生、洗碗碟,每天干10多个小时,挣33美元,养活自己。第二年,何融找到了一份能发挥自身特长的工作:做建筑设计。靠画图打工挣钱,每小时挣8.5美元,一星期三天上班,两天上课,周末就做学校的作业,这样的生活模式一直延续到何融硕士毕业。
拿到这个在美国一般需要两年半才能拿到的建筑学硕士学位,何融仅用了一年零八个月,而且是半工半读。
从打工者到公司总监
何融毕业时,美国的经济正处在萧条时期,幸运的是,他打工所在公司的老板看中了他的能干,留他继续工作。在工作上从不服输的何融,在这家公司很快做到了项目经理的位置。1997年,何融又凭借自身努力,应聘到了全球微电子行业最大的工程顾问IDC公司,负责开发中国市场。
当时IDC公司内部并不看好中国市场,认为风险大,利润薄,潜力小,但何融力排众议,独当一面地开始在中国设计建造微电子企业。1995年以前,IDC公司在中国只有天津摩托罗拉芯片厂这一独家客户,自从何融加入公司后,他首先瞄准上海市场,在上海进行招商策划,2000年被“外派”回国后不久就参与设计建造了目前中国最大的半导体企业——上海宏力半导体有限公司。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开发区在各大城市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借助这一发展机遇,何融又将目标对准了国家级开发区,先后在苏州工业园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上海松江科技园区、宁波保税区等中国一流的开发区内完成招商策划和企业设计建造以及设备的引进安装等。最让他引以为豪的是,他还参与了北京奥运会环保规划的策划工作,为中国人举办的第一个奥运会添砖加瓦。
IDC公司的中国分公司设在上海,100余名员工中有15个美国人;因为负责中国市场,何融成为了IDC公司的中国总监。何融说,在美国公司中,很少有中国人领导美国人。 “每在祖国做成一件事,就会感到无比兴奋,因为报答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是我出国留学的最大愿望。”
从公司高管到独立创业
2004年,身为萧山人的闯劲又一次体现出来——何融辞去了令人羡慕的高管职务,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如今,“生特瑞(上海)工程顾问有限公司总裁”成了何融的新身份。
“Intel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就是由我们公司进行设计策划和项目管理的。”提起自己的公司,何融充满自豪。从一开始的一无所有,到如今成为拥有一百四五十人的专业公司,生特瑞主攻高端工业产业和世界500强,客户90%来自美国、欧洲,其发展可以用“高速”来形容。
“和同业相比,生特瑞的特别之处在于我们是以技术为依托,兼顾中西方文化。”何融总结说,作为一家设计公司,生特瑞公司可以提供选址、报批、设计、规划、采购、监理和建筑总承包等一系列服务,这是一般的外资公司所不能比拟的。除了接洽普通工业的业务,生特瑞公司对高科技技术转移领域也有所涉及,新能源、化工等业务在不断拓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