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巷家居他乡成故乡
这里,原来是解放路42号大院。杭二中师生宿舍区、校办工厂和生物园基地。改革开放后,旧城改造,这里又变成了葵巷社区小河下居民区。
葵巷为解放路东段与建国中路交汇处的地区名,因旧时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小巷叫葵巷而得名。1911年,葵巷拓宽为葵巷路,建国后再次拓宽为解放路。
人文荟萃的杭城东部
清时江南才子袁枚曾住过葵巷,他的《过葵巷旧宅》诗中说:“久将桑梓当龙荒,旧宅重过感倍长。梦里烟波垂钓处,见时灯火读书堂。难忘弟妹同嬉戏,欲问邻翁半死亡。三十三年多少事,
几间茅屋自斜阳。”这是袁枚离别葵巷33年后的感慨。袁枚乾隆四年(1739年)中进士,曾经任江苏漂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知县,著有《随园诗话》、《随园随笔》、《随园食单》等文集。留下了“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的佳句。
站在我家阳台上,可以听见隔墙的杭七中的莘莘学子的欢笑声。清光绪年间它曾是杭州城东著名的“敷文书院”。清末“一门三翰林”的陈淑通,后来参加辛亥革命,把“敷文书院”改建成著名的“安定中学”,建国后为杭州七中。今天杭州七中是以美术教育为特色的重点中学。
走出小区北门,就是“七子登科”、“五凤齐飞”的江南望族许氏老宅故址。台湾著名历史小说家高阳(原名许晏骈),就是从这里走出的。1989年3月,高阳回到了阔别40年的故乡,住在西湖边香格里拉饭店,呤出了“谁知远客思归梦,夜夜无船自过湖”的诗句。1991年,高阳为许氏老宅故址写下了《钱塘许积厚轩老屋原址纪念碑》的碑记。从明代中叶开始,许氏族人就聚居于此地,历500多年二十代。大宅院占地发展至230余亩。1987年旧城改造时建为居民新区,许氏大宅院从此消失。从乾隆戊午年(1738年)至光绪末年(1908年)的170年间,许氏家族有功名者达140余名。今天,散居国内外各地的许氏后人,不少是科技教育界和政界名人。
在葵巷社区的毗邻社区,还有历史文化名人龚自珍、郁达夫的故居,以及两弹一星翘楚钱学森旧居。
龚自珍故居今尚安在,位于马坡巷18号,故居呈江南园林风格。1829年,龚自珍中进士,官任六品主事。他是力主政治经济改革的思想家,反对君主独裁,主张分配土地,平均财富,提倡民主。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对他称颂备至。他的诗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瘖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为后人所传诵。
与龚自珍故居一路之隔的是文学家郁达夫的“风雨茅庐”。1933年,郁达夫偕妻王映霞来杭置地建房,鲁迅不赞成他移居杭州,劝他应到更广阔的天地去宣传革命,赠诗一首《阻郁达夫移家杭州》。他在《回忆鲁迅》一文中说,“我因不听他(鲁迅)的忠告,终于搬到杭州去住了,结果竟不出他之所料,被一位党部(国民党)的先生弄得家破人亡。”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辗转四方,后与胡愈之等人受邀到南洋宣传抗日。1945年8月29日,郁达夫在印度尼西亚被日本宪兵杀害。成为人们敬仰的革命烈士。
“风雨茅庐”相邻的浙江图书馆曾是我国成立较早藏书量多、类别丰富的现代图书馆之一。由此往北,就是新修整的杭州教育博物馆——求是书院旧址,即浙江大学前身,并以此为基础发展成我国颇有影响的著名的浙江大学,大学路因此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浙江大学已荟集了我国一大批科学教育巨擘名家,例如马寅初、苏步青、竺可桢、王淦昌、贝时璋等等,他们都成为新中国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成了众人仰视的高峰。
越过建国中路几十步,便到了风光绮丽的东河风光带。河对面就是浙江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国际保健中心”大厦。
浙二医院后面的方谷园2号,就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在国际上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父”的钱学森故居。其父钱均夫留日回国后曾任两浙师范学堂教务长,与鲁迅、李叔同、经亨颐共事多年。
葵巷在杭州城东,曾是人文荟萃文化氤氲的清悠之地,以上的先贤们的故居都在距我的住所不到半里之遥。生活于此,也会时时闻到文化的气息。
绮丽怡人的东河风光带
站在宽阔的解放桥上,临栏向北眺望,东河风光带好似一幅“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柳永)”的图画,是一条隐在高楼峰岭间的绿色幽谷溪流,现代化气息与生态自然景观是那样地唇齿相依,和谐相处,是一幅现代版的“小桥流水人家”,只是这些人家不是村舍而是大都市里的高楼住家。偶尔还可以看到金发碧眼的老外居民。
迎面所见的是万安古石桥,弧形拱起,桥洞与影如满月。万安桥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原为木桥,后改建为安全稳固的石桥,取名万安桥。退休后,晨练或晚饭后散步,我总要经过万安桥。
解放桥在1925年为军阀孙传芳时所建。解放路扩建后,桥随路名。桥东侧有杭州良诸文化标志“琮式坠”,高约4米,寓意杭州良诸文化是中华多元文化的源头之一。“琮式坠”后面有一块磨石地广场。西侧小广场中央竖立着曼妙身姿的“西子浣纱”雕像。每天清晨,一丛丛打拳、弄剑、舞扇的老人们,舒展身体,各得其乐。
整条东河风光带是条绿色长廊,有高大的雪松水杉乔木,也有华盖浓密的冬青树和桂花树,还有迎春花等水边佳木。最惹招人眼的要数烟柳抚水景观了,柳丝如瀑,婀娜多姿。东河两岸绿化带,也会在人们不经意间,冬天开出山茶花,春天是迎春小黄花,其后的杜鹃烂漫铺地,深秋天香桂花悄悄地香馥人间,沁人心脾。
东河是京杭大运河的支流。历史上两岸都是密集的枕河民居,河埠码头连绵,舟棹相连,桥边米行、货栈、果铺、杂馆云集的地方。上世纪七十年代前还常可看到,杭嘉湖、苏皖等地的农民,撑着小船到这里来卖榨菜、大头菜、萝卜干和大白菜等,喧闹和脏乱在所难免。今天的旖旎东河风光带,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进步,在把城市带入现代化的同时,保留了东河文脉和江南韵味,使人们有个舒适优美的品质生活环境。
“心安之处便是家”(苏轼),1998年按职称调整住房面积时,我可按规定换得南星桥大20平方米面积的新居,但是我放弃了,割舍不下久居多年的葵巷。这里留下了从风华青春走向霜鬓古稀的足迹,还是留居葵巷好。
丘永宁,男,1940年5月生于泰国万磅,杭州二中高级教师,1962年入住葵巷社区至今。曾任浙江省政协委员、杭州市政协常委和杭州市侨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