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青史两凄迷
1995年春月,张淮南(张冲)先生骨灰移葬仪式在他的家乡——乐清市北白象镇琯头村狮子山隆重举行。
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张淮南先生魂兮归来!
和张家三代都有接触的旅居台湾、乐清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为建墓捐赠并写下墓志“国士无双”,还写了《因缘际会三代情》的短文,“忆张冲,说现在,青山青史两凄迷。”为结束语。
(一)在张冲的成长道路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人,一位是他的慈母,一位是他的恩师兼岳父
金老夫人,年近40才生下张冲,子尚幼却遭丧夫,哀痛之余,还要对付族人欺侮。然而她是坚强而有主见的女性,不仅要抚养同父异母的两儿两女,还要抚养幼年丧父失母的侄儿。大家族人事复杂,金老太一碗水端平,母亲扶危济困、礼让谦和的品格耳濡目染,便成为日后张冲为人处事的基调。
十岁那年,母亲为张冲定下了一门“娃娃亲”,女方是博学多才、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师范生高谊(性朴)的女儿高志骧。特别是高性朴去看张冲时,他正在课堂里和同学们一起读书,高老一眼就相中未来的女婿:“目炯炯,风采已异于人”。订婚后,为了好好培养女婿,高老一向以“相士以才,不以文。”为宗旨,每逢暑寒假都让张冲兄弟一起到他家,教他学习“读书治事”。后来又让金老夫人特设家塾聘请名师执教,专治文史。17岁的张冲和同龄的高志骧完婚。高性朴给女儿并不丰厚的嫁妆中,却有前后汉书两部、皇清经解一部,高家女儿有着当时大多数女子罕见的中学学历,父亲叮嘱女儿,《资治通鉴》虽未读卒,但不可以荒废,闲暇时要继续究读。
张冲20岁离开家乡,走南闯北很少回乡,真是一飞冲天。
(二)张冲受命成为国民党蒋介石同中共及莫斯科秘密联络的专使
张冲大学专攻俄文,又曾赴苏游学,因此一度担任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参赞、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顾问处中将处长,专司对苏事务。他的谈吐成为中国外交界的一面旗帜。
然而,张冲政治生涯中最精彩的一笔却是和中共高层领导周恩来一起完成。1937年初春的杭州西湖的烟霞洞旁,周恩来和张冲各自负手而立,神色凝重。这是国家文物档案中编号为101的珍贵照片,这是国共最高级正式会谈留下的,两人似乎都还未从刚才艰苦的谈判中轻松下来。由周恩来起草一个共同纲领规范两党行动。经过长达一个月的会谈,虽然最后结果因顽固派阻梗,未取得理想的结果,但周、张之间的关系开始微妙的转变。
其实,张冲和周恩来是老对手,张于上世纪30年代在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中统”前身)任总干事时,主管情报工作,他曾带人由南京到上海,企图抓捕周恩来,在扑空之后,又在国内主要报纸上炮制《伍豪(周恩来的化名)等二百四十三人脱离共产党启事》企图败坏共产党名誉,制造混乱,瓦解中共组织。然而,日寇逼近,国难当头,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国共两党关系松动,两个曾经有过生死搏斗的浙江同乡秘密交往增多,张冲思想有所变化,相逢一笑泯恩仇,这位国民党最年轻的中央执委成为蒋介石与延安和莫斯科秘密联络的专使。
周恩来与张冲英雄相惜,两人由此结下超党派利益的私人情谊。西湖会谈,再度握手。张冲从中做了很多有益工作,首次国共最高级正式会谈终于有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三)安危谁与共?风雨忆同舟!
张冲置身于国民党顽固派的攻击与威胁中,却尽全力帮助周恩来开展工作。周恩来曾家岩的住宅在特务的重重监视之下,能在1939年春赴皖、浙等地慰问、视察新四军、回乡探亲,又于同年夏天顺利返回延安议事,多赖张冲大力协助。巨大的压力和长期劳累,于1941年8月11日张冲在重庆郊外40里的山沟云龙旅馆年仅38岁竟一病不起,临终前,留下“有负国家,有负老母”的遗言。
蒋介石亲笔题写哀辞:“赴义至勇,秉节有方;斯人不永,干将沉光。”
中共领导人毛泽东、董必武等七人联名致送挽联:“大计赖支持,内联共,外联苏,奔走不辞劳,七载辛勤如一日;斯人独憔悴,始病寒,继病疟,深沉竟莫起,数声哭泣已千秋。”
朱德、彭德怀致送挽联:“国士无双,斯人不再;九原可作,万里相招。”
叶剑英、李克农致送挽联:“豺虎尚纵横,大局岂堪重破坏;巴渝多雾瘴,忠魂何忍早游离。”
与张冲频繁交往达五年之久的周恩来尤感哀痛写下了著名的“安危谁与共?风雨忆同舟!”的挽联,他还在追悼会上发表20分钟的演讲,讲得动情处,语不成声。当日的《新华日报》也刊出了悼念张冲的专页,周恩来又亲笔撰写《悼张淮南先生》。
(四)青山青史两凄迷
当张淮南在重庆英年早逝的消息传回家乡,子女张炎、张雪梅赴渝奔丧,但张雪梅途中犯病,中途返浙。张雪梅对父亲的感情很淡漠,因为母亲在婚后两年间生下哥哥张炎和她之后父亲便长年在外,两人事实上已分居。乐清家乡的高志骧便独力撑门户,抚养子女,曾先后在好几所小学任教,在教书育人中寄托自己的精神世界。兄妹两人从未在父亲身边生活过,虽也给他们寄钱写信关心他们的读书情况,但对高性朴老先生仍很恭敬,时通书信,自称“婿”和恩师,讨论子女的事如婚姻大事。两个子女并不清楚父亲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作为,但他给母亲造成的痛苦看在眼里,对官僚父亲的不满,反而从思想上更接近革命。
在那内忧外患风云变幻的大时代,各种思想观念汇聚影响着求知若渴的年轻学生们,张雪梅1944年高中毕业温州沦陷回到家乡开始寻找共产党,就在她的小学老师金强家中遇到了乐清党组织的负责人周丕振、林鹤翔,还遇到了后来结为革命伴侣的邱清华,从此人生翻开新的一页。邱清华的堂兄邱清泉是国民党著名将领,曾是智勇双全的抗日名将,淮海战役中他率领国民党十万精锐部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负隅顽抗,一意孤行,最后为蒋家王朝陪葬。邱清华非常理解这位女学生参加革命的愿望。1944年乐清成立了一支13人的抗日武装,同年底发展到50人,定名为乐清人民抗日游击队。不过不让张雪梅上山打游击,先在乐清学生工作队中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后来又在乐清警备第四中队任文化教员,随着警四中队起义,正式成为乐清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的一名女游击队员,并担任第二中队的政治指导员,成为传说中的“双枪手”。直到二年后调到乐清中心县委当秘书才开始和当时的中心县委书记邱清华朝夕相处,相似的家庭背景,相似的文化程度,更有相同的理想追求,两个年轻人相识相恋于革命的征途中,相知相伴终生不渝,于1947年初春在乐清一小山村里结合在一起。
三姐孙志昭系高志骧中学同窗好友,文化革命后来杭州探望我们,得悉高志骧住在杭州女儿张雪梅家,我们陪伴她到张家,久别重逢,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诉不尽的同志友谊和令尊高谊的教导,无比亲切。也谈到五哥孙存耀在1937年初冬担任温联中学生会主席,地方当局放松戒备,汉奸和奸商勾结,将战略物资和粮食漏海资敌,危及民生,群众非常愤恨。当时永嘉青年服务团紧急联合教育界、文化界、学生联合会(下属温中、联中、瓯中等校)在打锣桥温中大操场举行反汉奸大会。胡今虚(当时战时青年服务团总干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温州市政协委员)、邱清华和孙存耀等人为大会主席团主席,到会群众数千人,大会通过声讨汉奸、加强海防、保卫地方安全宣言。会后环城大游行,沿途高呼口号、散发传单,声势浩大,影响深远。两弟妹也深受影响,利用假期以回乡学生身份,和同学一起开办民众学校、出刊救亡墙报等宣传抗日救亡。还谈起家父系高性朴先生的学生,后来一起赴日留学。随后他创办家庭私塾,请高师为塾师,教导兄姐,受益良多。他还为家屋仰山楼亲写《仰山楼记》,文章流畅,诵传一时,此文见于高师著作《薏园文钞》。可惜我家1942年毁于敌人放火烧掉,高师的《薏园文钞》一部亦毁于敌火,十分可惜!!!
(五)张冲后辈茁壮成长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一直惦记着张冲子女的下落。开国大典时,他遇到乐清人、医学专家洪式闾教授,打听张冲子女的情况。其时,张冲的长子张炎(温中毕业、比我高几级,不认识他,但闻其名)正面临艰难困境,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张炎进入华东革命军政大学读书,后随王震进入新疆,在乌鲁木齐生产建设兵团农学院教马列主义哲学。“文革”开始后因家庭问题发配到偏远的库尔勒农二师子弟学校任教,次年病逝于西北边疆,年仅47岁。生有四子一女,念旧情的周恩来多次说:“张冲的后代应该照顾”,于是兄弟三人都陆陆续续调回了温州。
张雪梅有四女一子各有所成。如小儿子邱夷平17岁就替姐姐去插队落户,一去就是五年,高考恢复后他一举考上浙江丝绸工学院,次年和青梅竹马的女友林旭结婚,在“幼儿园就认识”的友谊积累下顺理成章结成夫妻。1995年双双赴美留学。邱夷平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读材料博士、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读博士后,被聘为北卡罗莱那州立大学纺织工程、化学和科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林旭则还在康奈尔大学读书时期,发生了一件举世瞩目的事件。那就是台湾领导人李登辉访美,并在母校康奈尔大学发表含有两国论的反动内容的演讲。中国政府严正抗议,成为华人世界关注的焦点,海外留学生觉得必须站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已经从康奈尔大学毕业的邱夷平和很多留学生一起站在了集会示威队伍的行列。在美国集会示威是要登记的,此时出面到警察局登记的是林旭,名字是邱夷平。警察威胁说,出了事,你们要负责任的,两人同声说:“怕什么,大不了我们回国!”
十多年前的那一幕,邱夷平记忆犹新,两百来人举着五星红旗拉着标语“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部分”、“维护中国统一”,对面一路之隔是举着旗帜大喊口号的台独队伍。此时邱夷平他们向进场的校友广为散发早已准备好的抗议李登辉访美公开信。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纷纷采访他们,他们也借此表达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共同心声:任何分裂中国的行为是不得人心的。邱夷平把当时的情景拍摄下来送到大使馆,大使馆还快速传递回国,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其中的镜头。
2003年,邱夷平、林旭双双回国,进入上海华东大学特聘为教授、博导,还担任华东大学纺织学院院长。获得康奈尔大学营养科学专业博士学位的林旭,如今是中国科学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博导,她作为上海引进的高级人才,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报道。
(六)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张冲魂归故里
张冲当年去世后,灵柩暂时停厝在山洞旅馆附近许家花园外面的山坡上,原打算在抗战胜利后迁回原籍雁荡山安葬,后因战乱未果。
山洞旅馆对面是一座小山丘,山上有坟。当年有国民党二位将官逝世,一为中将,一为少将,也停灵于此。张冲的孙子张良若一户户农家问过来,他们凭印象指认了三处可能的位置。张良若兄弟二人就雇了两个当地农民背着铁锹上山,在指定三个位置那里挖挖,这里挖挖,他们继续不停的挖,终于又挖到一口棺材,这口棺材虽埋得不深,但很厚实,经当地老人鉴别,是那个中将的。撬开棺材,才发现这个墓里的遗骸,认为此人与张冲个头大致相当,他们还寻找到了一些遗物,如眼镜腿等。至此可以断定这就是张冲的遗骨了,收集好尸骨交当地殡仪馆火化,护送回到了乐清老家。
张冲去世时,第三位夫人余柳(改名余立)仅28岁,后来迫于生计又逃到台湾。当她得知中央统战部批文同意为张冲建墓立碑,并拨款补助时,余立特意辗转从香港寄来了四万元的费用,并说:“我死了后,想和他葬在一起。”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最幸福的时光在28岁那年就永远的结束了。她在海峡那岸漂泊,希望死后灵魂归来。张家满足了她的愿望,做了三个墓穴,张冲居中,两个妻子一左一右陪伴在他的身边。
乐清琯头狮子山坐落在气势磅礴的瓯江江畔,一旁雄伟矫健的温州大桥傲然跨立大江两岸,狮子山山后也是众山环绕,郁郁葱葱。一座高大的墓碑映入眼帘,“张淮南先生”五字系用周恩来墨迹,“之墓”二字由温州书法家冯增荣补写。虽然不是一个人写成,但“张淮南先生之墓”七个大字遒劲有力,正是张淮南先生的至勇至谨、有恒有方的精神犹照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