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札记
2011年6月下旬,我们一行七人到青海甘肃一带走了一圈。
我们乘飞机横穿数省,坐汽车飞驰河西走廊,见过青海湖的澄碧绿水,戈壁的荒滩旷野,黄土高坡的深沟大壑,青藏高原的雪山冰雹;我们到黄河乘过羊皮筏子,到沙漠骑过骆驼,到莫高窟看过壁画,到塔尔寺拜过佛,到兵马俑看过古墓;我们还品尝过敦煌的李广杏、青海的牦牛肉、兰州的拉拉面、西安的扁扁面;也曾被西域无遮挡的烈日灼伤过皮肤,也曾被雪山的冷风吹得瑟瑟发抖,也曾在白云间凝望人世,默默无语,也曾在戈壁沙漠扯起喉咙嗷嗷大叫,尽情释放。
这确实是一次有趣味的、增长见识的、让人难忘的旅行。以下几则札记,也许可见一斑。
敦煌
导游告诉我们:河西走廊1200公里范围内的地名都是汉武帝取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每一个都有含义,每一个都有故事。
敦煌是什么意思呢?“敦者,大也;煌者,盛也。”这是东汉应劭的解释。“敦,大也,乃其开广西域,故以盛名。”这是唐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国志》中的解释。
最早的敦煌人应该是游牧的少数民族。西汉在敦煌设关以后,归附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迁徙而居于此的外来人、受朝廷赐封的汉人、发配贬谪到此的人,渐渐汇集于此,让这里兴旺起来。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敦煌也物阜民殷,商贸繁荣,达到鼎盛时期。据说现存492个洞窟有一半建于唐代。明代闭关以后,这里又很快荒凉。清雍正年间,甘州五十六州县迁民于敦煌,让敦煌再一次兴旺起来。
如今的敦煌,有公路火车路有飞机场,已经完全融入现代社会,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可比拟的。
莫高窟
在一片看惯了的无垠的荒漠上,有一座貌似普通的灰黄的光秃秃的山,那就是三危山;山前有一条也许经常断流的河,那就是大泉河;在二者之间,却有一片美丽的绿洲。
据说一千六百多年前(公元366年),乐僔和尚行至此处,见三危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这就是著名的莫高窟所在地。
莫高窟全是由民间建造的,建造时间绵延千年,开凿洞窟近千个,绘制壁画三万平方米,雕刻彩塑三千余尊。
谁能想到:在几乎一色单调的灰黄山石底下,竟蕴藏着如此丰富的文化瑰宝。我想到的问题是: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想必要有强烈的愿望支持,雄厚的经济支持,和各路奇才的支持。三者缺一不可。
愿望是什么呢?对宗教的信仰?对永生的渴望?埃及金字塔是胡夫的愿望;历代帝王陵是中国帝王的愿望。他们的愿望是本朝代的兴旺不衰。还有吗?据说285窟、96窟、321窟、217窟、138窟都是阴氏家族在数百年间建造的;331窟、332窟、148窟是李氏家族建造的;153窟、154窟、366窟、365窟、16窟是吴氏建造的。还可以历数出许多。可见家族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他们的愿望就是本族的代代兴旺发达。正是这种愿望支持着民间的力量一代接一代地开窟建造。
有此愿望又能付诸实行的,必然是当地名门望族,他们有经济实力。普通人家,只能望洋兴叹而已。
那么人才支持呢?高德祥先生的文章中曾列举了建筑学家李冲,书法家张奂、张芝父子,天文学家赵陫,地理学家阚蝧、以索靖为首的“敦煌五龙”,医学家张存,音乐家索丞,思想家教育家郭瑀、宋纤、刘昞等一大批文化名流。正因为他们汇集到敦煌,才有了莫高窟的辉煌艺术宫殿。
莫高窟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具有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数字敦煌
讲解员让我们戴上对讲机,然后带我们到几个指定的洞窟中去参观。她的声音通过耳机传到每一个游客的耳膜,清晰、缓慢,轻轻击打着每个人的心扉。随着她的讲解,人们的神思飞到千年之前,崇敬之情也油然而生。是啊,我们迷恋古代人的智慧,也不得不崇敬现代科技的神奇。
这一切源于“数字敦煌”的大胆构想和改革: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起,利用现代科技,将莫高窟洞穴、壁画、彩塑及与敦煌相关的一切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数字图像,同时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研究成果以及相关资料汇集成电子档案。现在,不但敦煌艺术可以用计算机多媒体及智能技术展现,敦煌壁画的艺术复原与创造也有了新的突破,而游客参观也用上了对讲机。据我所知,这在全国旅游点中是比较先进的。
为了最大限度保护窟内艺术珍品,洞窟随时都是上锁的。每扇门的锁都由讲解员亲自打开,走进去一片漆黑。讲解员用手电棒做教鞭,用光束指着洞中的雕塑或壁画,细细地为我们讲解,并且耐心地回答游客提出的问题。待游客全部走出洞窟,讲解员又会亲自把门锁上。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莫高窟的价值和人们对它的宝爱程度。
飞天
据说释加牟尼在说法的时候,就有香音神出现。她们是从莲花中化生、身上散发奇妙香味、灵魂经过净化的美丽天使,她们佩璎珞、舒飘带、半裸身、打赤脚,饮鲜露,以美妙的歌舞和撒落的花雨来表达佛法的意境,来传递佛法的魅力,来寄托人类的美好憧憬,来沟通人神的心灵。这就是飞天,又称龟天,梵音叫乾闼婆(天歌神)。
莫高窟492个洞窟中,有270多个洞窟绘有飞天,总数4500余身。大的两米多长,小的不足5厘米。
飞天的种类繁多:有单飞天、双飞天、群飞天、伎乐飞天、献花飞天、莲花飞天、净瓶飞天、祥云飞天、图案飞天、六壁飞天,等等。飞天的姿态各异:有的翩若浮云,有的舞若游丝,有的疾如流星,有的势如风火,有的静默如处子,有的婀娜如繁花。
在敦煌街心花园,有一座美丽的城标:飞天。在莫高窟高高的白杨树掩映之中,也有两尊美丽的雕像:飞天。我觉得,飞天在现代人的观念中,不仅是一个宗教的形象,也不仅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还是一种现实的体验,更是一种科学的追求。我们乘坐飞机来到这里,就是一种现代版的飞天。在墩煌东北面不太远的地方,有东风航天城也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那就是中国人实现飞天梦想的巨大实验基地。2003年10月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将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2005年10月,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将两名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送上太空。
不能设想,神秘的莫高窟中没有飞天;也不能设想,永远在探索世界奥秘的聪明的人类大脑中没有飞天的梦想。不过,我们离那些能轻盈飘飞的美丽仙子,差距实在还太远太远。
鸣沙山和月牙泉
鸣沙山把柔和美丽的黄色轮廓画在西域特有的碧蓝碧蓝的天幕上,那种景象是叫人望一眼就能铭记一辈子的。月牙泉在鸣沙山下,像一弯不小心掉进了沙漠的蓝色月亮。
“就在天的那边很远很远,有美丽的月牙泉。
它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乐园……”
这支美丽的歌把人带到一个恬静而略带忧郁的童话世界。
我曾想:造物主把鸣沙山和月牙泉放在一起,是存心要让有一点诗情画意的人流连忘返,或者对这里一辈子念念不忘。
不过现在,这样的意境也许只有在晚上才能见到了。白天,这里已经几乎是一个游乐场。
我想,最初来到这里的人可能是徒步行走的,后来可能骑着骆驼。不论是驼队或是行人,他们行进着的这些最原始的景象与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和谐融合的。就算开辟了旅游景点,四方游客络绎不绝,在这里也都构成一幅静谧的图景,充满诗意,充满想象。
可是现在呢?卡丁车、摩托车、电瓶车,在沙漠上纵横驰骋,马达声和骑手们发出的快乐尖叫声交织在一起,天上还有滑翔机的轰鸣声,一阵接一阵地,吸引人们抬头仰望。
还有那些无处不在的摄影师,不知什么时候就偷拍了你的身影,很快就印成精美的照片,还配上统一制作的画框,然后守在大门边,等你打算离开的时候推销给你:
“看一看,好的喜欢的就拿,不好就不要。不要没关系。看一看,看一看!”
在这样的吆喝声中离开,心中的美景图象早已到爪哇国去了。
塔尔寺
青藏高原东北部湟水流域的宗喀莲花山,形似莲花。在莲花中心,建了一座寺,那就是塔尔寺。塔尔寺占地60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殿宇雄伟壮观,富有藏建筑特色。
塔尔寺属藏传佛教。在寺内随处可以看到信徒全身俯伏在地参拜的景象。导游告诉我们,虔诚的信徒如此一起一落要做10万次参拜,简直令人咋舌。有的从青海一直拜到西藏,竟死于半路。死了之后,同伴会把他的牙齿敲一颗下来,带到西藏,送到佛面前。据说西藏的寺庙里有一根柱子,上面镶嵌了1500颗这样的牙齿,也就是说,1500个亡灵附于此柱,真是令人触目惊心!
导游是个黑脸汉子,对藏传佛教非常熟悉,说起来娓娓动听,常常把其他团的游客吸引过来听。我夸他讲得不错,他谦虚地笑笑说:“一般一般。”
他每介绍一个菩萨,都要讲一段掌故,然后教我们拜一拜。他教给我们藏传佛教的拜法:双手合十,举过头顶;然后下移,碰一碰额头,碰一碰嘴,再碰一碰心;再把两手分开,掌心朝上,手背放在地上或菩萨身边的护栏上;最后额头触地或护栏,礼拜成。
我们都照着他的样子做了一遍。
他又教我们六字真言,说那是以汉文、西夏文、梵文、藏文、回鹘文、八思巴文六种文字刻在敦煌古碑上、流传在信徒之中的,如果遇事念叨,便能逢凶话吉。六字真言是:腌、嘛、呢、叭、咪、吽。
我们大家又都照着念了几遍,试图记住。以后每见一个菩萨,蔡老板都要念一遍,逗得大家都笑起来。但是到走出塔尔寺的时候,还是把六个字独特的发音忘记了,问别人,谁也说不出来。于是又是一阵自我解嘲的轰笑。
回到车上,大家七嘴八舌谈起观感来。有人说,藏传佛教的民族色彩浓郁,佛教的生命力也许就在于每到一地便能与当地文化融通,为老百姓接受。有人说,藏传佛教的礼拜仪式其实是一种全身运动,挺耗费体力的,一般人可真受不了,全靠信念支持。有人说菩萨可以在心里拜,不必都做出来。宗教倡导行善是好的,但宗教的传播靠愚弄信徒来实现,这一点不可取。有人立即讲了一个对菩萨不敬遭受报应的故事来应对。有人说,我从来不拜菩萨,可今天也拜了。世上真有神秘之事,不得不信,也未必全信,心诚就好。
我于是想:生死苦难是人人都要遭遇的事,也是人人心中关注的事,宗教之所以代代相传,百世不衰,道理在于他们让人们反思生死苦难,并给出一种超脱的、能吸引人的解释;而党的宗教政策之所以能发挥作用,就在于它始终一视同仁地以包容引导的方式对待人们的各种信仰。
羊皮筏
黄河横穿整个省城,兰州也许是唯一的例子。从飞机上看,浊浪滔滔的黄河衬以规划整齐的建筑和人造绿带,实在也可算得一景。
兰州人沿着黄河修建了一条美丽的滨河大道,据说直接动因是为迎接今年在兰州举行的国际马拉松赛。我们的汽车到达兰州的时候,天色已经开始变暗,但是窗外滨河大道的美景吸引我还是拍了许多照片,后来发现效果并不好,但是留在脑海里的图景依然是美妙的。
第二天,导游带我们到黄河上看水车,坐羊皮筏。据说兰州有252架水车,堪称水车之都。“古老的水车悠悠转,羊皮筏子赛军舰。”
羊皮筏有2000多年的历史。先是牛皮筏——“吹牛皮”就是做牛皮筏时的一道工序。后来发现羊皮也能做筏,就都改做羊皮筏了。
羊皮筏的制作大约是这样:把羊皮完好无损地剥下来,去毛,把切破的地方缝好,然后往羊皮里吹气。吹好再扎束停当,看上去仍是一只胀鼓鼓的羊,不过已经没有毛,黄黄的。把12只这样的羊分3排扎在木架子上,一个羊皮筏子就成了。
导游让我们猜:吹一只羊皮要多少时间?有猜5分钟的,有猜10分钟的,有猜半小时的,答案却是:十几秒。
“现在能吹能制作的人已经很少了。现在的年轻人谁愿意来干这种活呢?眼看这项手艺就要失传了,真的很可惜。”导游说,“不过你们很运气哦,还能亲自体验坐羊皮筏的乐趣!”
每个羊皮筏可以坐4位游客,“船老大”坐在前边划桨。我想体验一下划桨的感觉,但“船老大”不答应。黄河的波涛滚滚,“船老大”顺着波涛翻滚的方向小心翼翼地划着浆,羊皮筏旋转着往对岸的斜对角漂去。约二十分钟后,我们到了对岸。这时有汽艇开过来接我们,捎带羊皮筏回到原地。
我问“船老大”:羊皮筏能用多久?“船老大”告诉我:像这样每天用,可以用两三年吧!
兰州拉面
到兰州的那个晚上,我们辞掉了导游为我们预约的晚餐,决定到街上去吃兰州拉面。
我们先在“小吃一条街”走了一遭。结果失望回头。街道很小,两边摆满了各种各色的“小吃”,倒是人头攒动,香气扑鼻,吆喝声一片。但是没有一处宽敞的地,能容我们舒展一点用餐;再说,也没有看到我们心仪的“兰州拉面”,而且感觉总是脏兮兮的,不怎么舒服。
我们来到大街上,走了几个来回,终于在一家比较干净的小店围坐下来。点了几个菜,却没有兰州拉面。
小程说:“你们点菜,我去烧几碗兰州拉面!”
大家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几个女同志都跟着小程上街找“兰州拉面”了。我们几位“大老爷们”干脆点几个菜喝起酒来。
谁知喝了差不多半小时了,女同胞还没回来。我耐不住,就起身到“小吃一条街”去找。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一口气把“小吃一条街”跑出头,还是没找到她们。想是她们已经走了,我没看见,连忙折回小吃店,她们真的回来了。
小程说:“哎呀,我们穿过两条大街才找到一家兰州拉面,好辛苦哦!”
女同胞把面条分给大家品尝。出乎意外的是:谁也没有品尝出理想的滋味来。而且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面太咸了。
“还是新安江的兰州拉面好吃!”蔡老板说。
“是呀。”大家挺有同感地说。
面条剩在桌上,我们回宾馆休息了。
第二天早上,在“自助餐”上,我们还想着吃“兰州拉面”,但服务员回答:“没有。”
这太让人失望了。要知道,中午我们就要离开兰州了,但是我们却没有吃到地道的“兰州拉面”。
我感慨地发表议论道:“兰州拉面是那些勤劳的打工仔把它声名远播的。但是在兰州本土,却似乎没有做成真正的品牌,至少,他们的品牌意识还不够强啊!”
跟我在一起用餐的几位游客会心地点点头。
天路
汽车从西宁往青海湖飞驰的时候,导游不停地给我们做介绍。她说:这条路从黄土高原通到青藏高原。你看,日月山就是它们的分界线。过了这个分界线,景致完全不一样:黄土高原有高山深壑,形势险峻,而到了青藏高原,就看到广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这条路叫血路又叫天路。为什么叫血路呢,因为从西宁到拉萨的2000多公里,都是开路战士用鲜血和生命铺成的。你们看窗外路边树着的水泥桩子,就是牺牲战士的墓碑。为什么叫天路呢?因为拉萨在很高的山上,就像在天上一样,而且沿途风景优美。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上了天路,身子在地狱,眼睛在天堂。那意思就是说,身体不适应,要受苦,可视觉却非常享受,饱览异域风光。
不错,我的照相机里已经收集了不少视觉享受的瞬间,我希望带回去让家人共同分享。
婚俗
“看到远处两山之间那些白色尖顶的帐篷了吗?”
是啊,在绿色草原的尽头,两座低矮的山之间,有几个白色尖顶帐篷。那是什么呢?
导游说:女子到了16岁,就可以出嫁。她住在白色帐篷内,任何一位男士都可以进入帐篷。一旦进去,其他男士就不能再进。男士进入之后,到女子怀孕了就可以结为夫妻。
在藏族,男人的地位很高,而女子的地位很低。
于是大家开起玩笑来:别去青海湖啦,直接把车开到帐篷里去得了。让女同志回去报个信吧!下次再来玩就有人接待啦!说完全体笑成一团。
天葬和藏医神术
导游还给我们说沿途的风土人情。令人难忘的是游牧民族对待死亡的态度。这种态度最直观地表现在对尸体的处理上。
有三种基本葬法:最高级别的是塔葬,其次是火葬,普通人则是天葬。简单地说,天葬就是让秃鹫把死人的肉吃干净。但是实际操作不这么简单,而是有一些程式。先是把尸体背朝下放在一张专用的桌上,解尸人手提专用的刀具,对准某个部位,一刀下去,肢体全部解开。打开后让人看内脏,研究得的是什么病。最后把经过解剖的尸体放在桌上让秃鹫吃。藏医有非常神奇的疗效,肯定跟他们长期做人体研究分不开。
有些有病的尸体,秃鹫是不吃的。秃鹫不吃是大忌,这样的尸体就只好烧掉。
除了这三种,还有两种:一是水葬,也就是丢到水里喂鱼;对象是孤寡老人和儿童。二是土葬,这是最下等的,主要对象是得传染病死的人和死刑犯。
后来我们在藏医研究馆看到了一整套解剖刀具,形状各异,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青海湖
导游告诉我们:现在我们已经到达青海湖。青海湖4500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香港,3个新加坡。青海湖平均深19米,含盐量3%。海拔3156米,可能会让你感觉有些不适,不过没关系,不要跑、跳,如果感觉心跳,站着歇一歇就行了。
站在公路上放眼望去,一面是蓝宝石似的青海湖延伸到目力不及的天边,一面是白云缭绕的蜿蜒的青山,山下一马平川的绿色,镶嵌着大片大片金黄的油菜花,还有红色的毡房,在灿烂阳光的照射下,显得那么宁静安详美丽如画。这样的景致,真是如入仙境,甚至令人疑心回到了江南——但江南哪有如此大气磅礴的景象啊?
我们乘电瓶车来到湖边。面对着一望无际、一尘不染的青海湖,便有一种将风景揽为己有的冲动。于是一张又一张地疯拍照片。我呢,还从堤坝上走下,去亲近那柔和凉爽的湖水。
到青海湖来游玩的人还真不少。外地人忙着拍照,本地人忙着揽客:“来来来,拍个照!”“来来来,骑马溜一圈!”“来来来,骑牦牛拍个照!”
牦牛在藏民的心目中是草原之舟。导游说它喝的是矿泉水,吃的是冬虫夏草,拉的是六味地黄丸,全身无一处不是宝。有一只白色的牦牛看上去十分可爱,我们大家围着它又是骑又是拍照,折腾了好一阵子。
牦牛的主人是个女子,她用头巾衣服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两只眼睛。
是啊,这里的太阳真的很厉害,我们都被晒黑了。可是风呢,吹在脸上身上,寒嗖嗖的。幸亏加了衣服。
在回来的路上,突然乌云密布,下起了冰雹,噼噼啪啪地打在车顶上车窗上,有几个冰雹还从未及关上的天窗中落下来,打到我们头上。可正在我们好奇议论想再看看冰雹的时候,天却放晴了,艳丽的阳光又把草原涂上了一片炫目的色彩。
兵马俑
此行最后一站是西安兵马俑。兵马俑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一个字:谜。
当讲解员把我们带到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眉飞色舞地介绍兵马俑如何堪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时候,我的思绪早已经飞到两千多年前。
在历史上,秦始皇建的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可是在事实上,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政治思想、郡县制的政治体制却不可撼动地代代相传下来;他修建在地上的万里长城和地下的兵马俑方阵至今让人震撼,让人迷惑。
这个方阵是与秦始皇陵一体的,应该是基于一个整体的宏大架构,那么它究竟是怎样的呢?谁也说不清楚。现在还有更多更多的坑没有开挖,也不敢开挖。显然让它静静地躺在地下才是最好的保护最明智的选择。还有,这个总体架构肯定表达设计者或秦始皇的一种哲学思想,一种政治观点,那,又是什么呢?谁也不知道。我问讲解员,她不能答。
兵马俑每一件都是精美的艺术品。每个士兵或官员都是按真人模型制作的,他们的面目、表情、姿态、服饰,包括发型,均各各不同,又栩栩如生。有一个士兵将手掌向前竖着,掌纹清晰可辨:生命线、智慧线、爱情线的分布可供看相者推算阴阳运数。另一个士兵单腿跪地,脚板立着,鞋底针脚的排列和鞋子褶皱纹路均符合力学的原理。雕塑家功力深厚如此、其艺术精致如此,真是令人惊叹。以前只听说欧洲艺术巨匠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等如何了得,他们的作品如何符合解剖学原理;没想到秦始皇时代的中国无名艺术家就早已经有了如此造诣。参观者无不啧啧称奇。
讲解员说秦始皇陵至今没有被盗过,因为其中机关严密,甚至还有利用放射性武器的装置,其科技含量几乎可以与现代科技媲美!
我跟大家说了一件逸事:据说美国科学家曾把人类二十世纪最具代表性的科技发明收集起来,藏在地下很深的洞穴中,每一个发明都有具体使用说明。这样,万一人类被什么灾难毁灭,那么几千万年之后,如果有类似人类的高等生物发现了这个洞穴,就可以知道人类祖先曾经到达过多么高的文明发展程度了。从这个角度思考,秦始皇把当时最伟大的科技成果和艺术杰作汇集一炉,藏于地下,留给后代,兵马俑方阵的制作可能就不是给自己做陪葬那么简单了,这位千古帝皇的思维可谓深矣远矣大矣!
西安秦兵马俑不在本次行程计划之内,是到西安后临时调整的。为了这个旅游点,我们牺牲了好几个旅游点。不过离开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值,觉得不虚此行——假设这次没到兵马俑,那才真是一大遗憾呢!
写于2011年6月23-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