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94侨界风采/col/col1229597837/index.html人物风采/col/col1229597896/index.html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侨界风采 >> 人物风采

周向前:架起中德经济技术交流的桥梁

来源:建德市侨联发布日期:2012-10-16


  周向前,建德人, 1984年浙江大学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读研,1985年被选派到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深造,获工学博士学位。1995年自创德国安德信对华经济合作有限公司。现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特聘客座研究员;被建德市侨联聘为建德市涉外联络服务网络德国代理人。

 他既是将军也是士兵
  1991年,周向前进入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院固体研究所,从事半导体超快物理的研究工作。
  在这期间,研究所所长柯埃塞尔教授希望周向前能留在德国,为中德合作做些工作。周向前觉得,自身所拥有的中德两种文化背景,在这份新职业中一定能得到充分体现,因此他接受了这份富有挑战和激情的新职业。并于1995年成立了德国安德信对华经济合作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中德经济技术合作项目策划业务。
  从一名研究所的研究员,到如今的企业管理者,在外人看来,周向前俨然已从科技人才变身为商界精英,就好像从士兵到将军的转换。
  然而这一切在周向前看来,却并非一种角色的转换,不过是以前工作的升华和延伸,因为“两头的工作对我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作为一个将军,你之所以能够拿出想法,是因为你已经深入一线,你在跑,在思考。同样,士兵做将军时,要具备战略眼光,你要做的事一定要从你的过去拿出来,要有基础,还要具备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周围、从你的过去里去拓展”。基于这样的认识,不管是当“士兵”还是“将军”,周向前都没有丢掉自己的专业,相反,促成了他在心智和能力上的进步成熟。
  1995年,纳米压印技术开始出现,并迅速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到1997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和瑞典隆德大学,占据了世界纳米压印的顶点。在看到纳米压印的发展前景后,周向前便提出想在中国策划建立纳米压印实验室的想法,并带领当时在德国进修的一位上海教授,前往实验室参观。
  在随后上海纳米压印实验室建设的4年中,从前期实地调查、建设选址、方案研究,到后期的合作伙伴的选择、设备选择、工艺挑选、纳米技术的指导上都有着周向前参与的身影。他从实地调查中获取策划灵感,他在决策中掌握着建设进度,他用自身先进的专业科研知识支撑起实验室的研究发展方向。上海纳米压印实验室的建成,让中国在纳米压印方面的科技和实用水平得到了跨越式的提升,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2010年以来,周向前还策划全球最大的市场扩张服务公司DKSH集团旗下的瑞 士瑞盟国际有限公司的建立,从事国际投资和技术合作业务,并出任总经理。其领域覆盖纳米技术,建 筑低碳技术,太阳能技术,专利评估和转让等领域。

他让德国了解了中国的变化
  中国企业的产品要出口,需要信得过的产品质量,因此,企业ISO9000质量认证,便是表明企业和产品质量的通行证之一。
  当时我们国内企业一次认证,仅得到国内的ISO9000认证。1994年,周向前会同德国专家共同策划和努力,使中国企业的质量和管理体系在一次认证后,便能同时获得中德两国出具的两份ISO9000认证,由此使得国际认可的途径和方式变得更为便捷,从而帮助了企业产品的出口,促进了中国企业整个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在未来的一段日子里,中国首家合资银行——中德住房储蓄银行、上海克拉电子有限公司、上海纳米压印技术实验室、上海吉泰电阻器有限公司等一系列成功的策划,让周向前在促进中德合作上越发显得老练,国际先进的技术在中国逐渐得到发展,中国的企业走向国际之路的步伐也越迈越大。
  在中德两国经济技术交流迅猛发展的同时,周向前也让德国人真正了解了中国的变化。为了推进中德企业之间的合作,1994年,周向前陪同德国克拉公司老总海尔曼先生从上海前往苏州考察。那时正值全国兴建高速公路时期,工程建设时期带来的交通不便给出行带来了麻烦,泥泞的道路伴随着漫长的三个小时的行程,沿途脏乱差的环境,再加上饮食上的不习惯,曾让这位德国老总倍感痛苦。
  一年后,也就是1995年,周向前陪同海尔曼先生再次前往苏州,尽管道路还是那么泥泞,但沿途的环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又是一年后,1996年,在周向前的陪同下,海尔曼先生第三次踏上了苏州这片土地。这次苏州之行,给了海尔曼先生一个全新的感觉。虽然他依然不习惯中国的饭菜,但是归途中,他用相机捕捉到了许多美丽的场景,而那些场景,曾经给他留下了不雅的印象。
  在5年后的一次德国讨论会上,海尔曼先生把三次苏州之行的经历作为事例,讲给与会者听。在发言中,他一改以前对中国的种种不好印象,谈了自己在中国考察时的体会,真正发现了中国这些年的快速发展。而这些发现,让他对中国充满了信心和信任,这无疑是中德两国加强合作非常好的媒介。
  在德国的28年中,周向前同德国企业,商业界和政府建立了不少联系,有利于中德经济和技术项目合作,合资和贸易的开展。曾先后陪同德国总理科尔、德国巴符州州经济部长斯波利、德国巴符州州长陶益富尔等率领的政府经济代表团,前来中国就促进中德合作进行交流。

他的根在中国,在杭州建德
  周向前在国外打拼了28年,依旧保留着中国国籍,按周向前自己的说法,这种情况在德国已是极为少见。在周向前的认识里,国籍的改变只是一种形式,无论你如何改变国籍,你的根依旧无法改变。所以他认定:“我的根在中国,在建德。”
  在外生活28个年头,回家的机会越来越少,然而这并没有消减故土在他心中留下的烙印,并没有冲淡他对家乡的那份记忆。“每次踏上建德这片土地,我并没一丝的不习惯感,”周向前笑着告诉记者,“因为这里收藏着我的童年梦想。在这梦中,有山、有水、有人……”
  2011年6月,周向前带着家人回到了故乡建德。此次回来两个目的,一是带全家游览故乡的名胜古迹,让子女加深对故乡的印象,不要忘记他们的根在建德。二是走访家乡的企业,和企业家们进行座谈交流,
  周向前专门带着全家人登上了新安江水电站。站在雄伟高大的大坝上,他告诉女儿,1957年新安江大坝建造时,他的母亲就在这里搬过石头。向女儿说这番话的时候,周向前似乎也在想念着那段过去的时光。
  在他的记忆中,新安江水电站建设时期,白沙滩到处尘土飞扬,一片建设景象。一条街,一个广场,人来人往,到处都有拖拉机在开动,很热闹,一派欣欣向荣。周向前就在尘土飞扬的路上玩耍、长大。
  在三都初中上学的时候,周向前参加了全县的绘画比赛,获奖了,县里将此次获奖的作品办成画展。周向前的父亲觉得儿子的绘画作品能在全县展示,实在太不容易了,一定要陪周向前一起去新安江看画展。父子俩坐着汽车从梅城到新安江,看完画展后,当天晚上又坐着汽车回到了家。年少的周向前已懂得了父亲此举之难,在那个生活不富裕的年代,家家生活都显得捉襟见肘,出门舍得坐车,实属不易。
  时隔28年,再次站在了大坝顶端,周向前用这样一段话阐述了自己对家乡的情怀:
  “当年的新安江大坝在印象中是那么的雄伟高大,现在还是这么雄伟高大。看到它,我就想起了父母亲用手搬石块建造的那个情景。如今水电站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而蕴含着另一层意义。我带孩子们来参观电站,也是对爷爷奶奶的一种敬仰,同时更是一种铭记,要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家乡是美丽的,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作为后来人,我们不能光知道享受前人的成果,而是要在这个基础上有所创造。”
  这次回乡,周向前走访了一些外向型企业,与20余位企业家进行了座谈交流。在座谈会上,他以企业如何参与国际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为主题作了演讲。企业家们纷纷提出一些问题,周向前针对每一个企业家所提出的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与解答,畅谈如何利用技术优势、品牌优势、文化特点、人际网络去占领市场,取得利润,最后走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