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侨界风采 >> 人物风采

应志农:树高千丈叶肥根

来源:临安市侨联发布日期:2012-10-16

 应志农, 1961年5月出生于浙江临安。1992年,赴瑞典,在哥德堡的查尔马斯(Chalmers)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现任索尼公司全球首席天线技术专家,曾任瑞典隆德市华侨华人联谊会会长。

 

7月的山城,阳光灿烂,渗透出蓬勃的生机。临安青山湖科技城,迎来了一批从瑞典远道而来的特殊客人——瑞典隆德华人专家协会的成员。贵客的到来没有欣赏山水,果断签订了青山湖科技城与隆德华人专家协会战略合作协议,为青山湖科技城今后引进人才、技术、资源提供了信息和帮助。应志农——这位出生于临安的瑞典专家协会重要成员,其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应志农, 1961年5月出生于浙江临安。现任索尼公司全球首席天线技术专家,曾任瑞典隆德市华侨华人联谊会会长。1981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学院,获理学学士,1986年获北京邮电学院电器工程硕士学位,随后在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任无线电工程师五年。1992年,赴瑞典,在哥德堡的查尔马斯(Chalmers)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就职于全球最大的移动通讯公司——瑞典爱立信(Ericsson),专门负责移动通讯的天线设计和研究。应志农现任索尼集团公司天线全球首席工程师 (Principal Engineer/Senior Expert in Antenna)。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小天线,宽频段天线,多频段天线,MIMO多信道天线系统,近区场和人体效应,及天线测量技术。应志农发表了90余篇国际刊物及会议文章及书籍,在天线和移

动通信领域享有80多项国际专利。他是爱立信,索爱,索尼公司无线终端天线技术和产品概念的指导者。应志农的几项重要发明在世界范围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这些专利生产的产品数以亿计,享誉全球业界。

胸怀祖国攀高峰

上世纪80年代末,北京邮电大学电器工程硕士毕业的应志农,顺理成章被安排到了邮电部邮电科学院任工程师。在改革开放初期,硕士研究生毕业加上邮电部工作,这原本让人羡慕的身份和职业却没能羁绊住雄心勃勃的应志农。

在当时全国涌动的出国潮中,应志农也随着大潮走出了国门。1992年的春节过后,他只身来到了瑞典第二大都市哥德堡,攻读查尔马斯(Chabmers)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在只有一个办公室、一张桌子的简陋环境中,应志农不仅出色完成了许多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会上还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

出国第一年,应志农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就在世界最高水平的国际IEEE-APS年会上被录用,不仅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还受邀在美国Michigen年会上作报告。青涩的英文表达并没有影响他报告的分量,在新颖的理念和透彻分析下,应志农的报告在年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这次不平凡的经历不仅让应志农在通信科技研究上的信心倍增,更打开了他的国际视野,结识到了前沿领域的专家学者。

应志农在瑞典的通信科技领域崭露头角, 95年加盟了当时国际通信巨头——爱立信(Ericsson)公司。在爱立信公司,应志农先后提出了几种内置式多频天线的设计构想,并在Ericsson和索尼爱立信的产品中应用,为随后的广泛应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几项设计专利被许多教科书引用,有几项被世界著名的Fujimoto教授编入了移动通信天线工程百科全书。

随着他在通讯科技领域广泛的国际影响和杰出的贡献,爱立信公司先后晋升他为高级工程师、首席专家、特级专家,这也是爱立信公司成立以来第一位受此殊荣的中国职员。

近年来,应志农和世界各国许多著名的教授专家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比如帮助日本的FuJimoto教授编著百科全书,和国际天线学会主席、国际天线界泰斗级教授Raj Mittra合作讲授课程,和世界著名的宽频天线专家Johoson Wang合作,共同研究宽带天线等, 还同瑞典隆德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建立了广泛的合作, 结下了丰硕的成果。

心系故乡报春晖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从国内的北京邮电学院硕士毕业的高材生,到瑞典索尼集团公司天线全球首席工程师,应志农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身。人们惊喜地发现,在取得成功后,应志农饮水思源,志在回报祖国和家乡。自2001年他兼任浙江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光和电磁波研究中心兼职博导教授,为国内培养电信科技事业的高级技术人才。同时,他发起的隆德华人专家协会,多年来一直为国内科技发展牵线搭桥, 2012年率团访问了北京,天津,唐山,杭州,临安 等地,与青山湖科技城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应志农到瑞典后不久,就加入了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联谊会成员由隆德地区几百位中国裔的留学生、华人华侨组成的团体,随着成员队伍的发展壮大,联谊会也从最开始的节庆联谊活动,慢慢发展成为华人专家学者学术交流和国内经济文化交流牵线搭桥的平台,联谊会名称也改成隆德华人专家学者协会。专家学者们有的学成归国发展,有的以自身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为祖国的发展献智出力。应志农作为目前隆德华人专家学者协会的领导成员之一,他就是以后一种方式在默默地为祖国、为家乡做贡献。

应志农出生在临安这座古老的小城,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瑞典发展期间从未曾忘却养育过他的家乡。每当回国时,他总要抽出时间回家乡看看。当得知临安将要建设一座省级科研机构创新基地——青山湖科技城时,他的内心激动万分。在他的极力引荐和推动下,隆德华人专家学者协会7月份在国内交流访问期间,把重要的一站定在了临安青山湖科技城。

“青山湖科技城要打造成一座具有国际水准的科技平台,首先必须具备的是宽阔的视野、开放的胸怀和敏锐的视角。”访问期间,应

志农所带领的华人专家学者协会,与向科技城成立了战略层面的合作伙伴关系,同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科技城目前的发展首先要考虑提升当地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通过与之建立合作的机制和框架,利用协会中有关专家的优势从而帮助临安当地的经济走上转型升级的道路。”

在谈到家乡发展,应志农的语气十分坚定:“我始终相信我的家乡能够越来越好地发展起来,而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如何帮助我的家乡、我的祖国发展得更顺利些。”而如今,能够在推动国内经济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型,成为他现在及今后工作努力的最大方向。而厚重的乡情,正是他忘我拼搏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