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良根:从事海外中文教育十八载
郑良根,建德人,1984年取得杭州大学中文硕士学位,1987年赴美留学,曾任全美中文学校协会理事、会长等职,现为福特汽车公司设计工程师,被聘为建德市涉外服务联络网美国底特律代理人。
2002年7月25日,海外华裔青少年“二00二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开营式在北京隆重举行,郑良根第三次站在人民大会堂的发言席上,也是第二次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站在同一个位置讲话,回忆自己十多年的中文教育经历。为奖励热心海外华文教育人士,激励更多人关心和支持海外华文教育事业,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决定评选并表彰一批热心海外华文教育的杰出人士,2011年对189名热心海外华文教育人士予以了表彰,郑良根被授予“热心海外华文教育杰出人士奖”。
【一】
郑良根,建德人,在乾潭的农村长大,练就了一副吃苦耐劳、勤钻学问的犟脾气。1984年取得杭州大学中文硕士学位的他,在杭州师范学院担任了大学讲师。当了几年,不过瘾,遂筹谋着继续升学,加深造诣。
1987年,他前往美国。下了飞机,郑良根翻遍行李,就连口袋里的钢崩也凑上,全部财产就是73美元。他知道,美国迎接他的不是华贵安逸的生活,而是在生存挣扎线上的求学毅行。
只有先求生存后求发展。大学讲师“沦”为“打工一族”,加上强烈的文化差异,郑良根最初几年的日子很是艰难。中文教育,陪伴他走过了这段磨难的岁月。
1988年,郑良根听说一个台湾人办的中文学校缺老师,就向校长毛遂自荐,校长高兴地接收了。不过,分配给他的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因为他带的班级是全校的头痛班。繁体字、注音符号、艰涩枯燥的教学内容……都是当时华裔孩子们毫无兴趣的东西,中文根本就是他们快乐生活上的绊脚石。
俗话说,“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郑良根接手后,孩子们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那么无聊透顶的中国字,居然在郑老师的解读下,一笔笔横竖撇捺中就有了不同凡响的意味。郑良根活泼生动的中文教学引起了孩子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家长们眼中的“不良少年”集体“改邪归正”,变得服服帖帖。
1992年,当郑良根遗憾地告别他在美国的第一批学生时,收到了家长们送来的礼物——一个真皮公文包。为了纪念这段经历以及和学生们的感情,他一直把公文包带在身边,这一带就是10多年,它浓缩了的是郑良根对中文、对华裔青少年割舍不下的情感。
1993年,正在从事计算机画图工作的郑良根听说,大陆留学生的孩子们读书有了“麻烦”。原来,在美国还为数不多的中文学校大多是台湾人办的,只教繁体字和注音符号,大陆流行的简体字和拼音是不愿教的。而事实上,随着大陆留学生的增多,他们的下一代处于快速增长期,孩子们的中文教学面临了众多尴尬。到底学不学台湾人的繁体字?不学!郑良根率先作出了回答,声音坚定而有力。
不学,那只有自己办。郑良根狠狠心,开办了自己的中文学校,叫做安华中文学校。说是学校,其实加上他这个老师也就八名学生,第一次全校师生连同家长大会就在公园举行,教室是借的。
听说郑老师办学校的消息后,他以前的学生家长也络绎不绝地赶来报名。一传十、十传百,安华中文学校几年下来又分流出去两个学校。这些中文学校就占了底特律地区前四大中文学校的三个席位。
【二】
创办中文学校的成功,激发了郑良根对全美中文教育形势的研究,同时也发现了所处的窘境和矛盾。在单纯教授中文和薪传中华文化之间,郑良根作了一个明确的选择,因为他深知脱离了祖国传统文化的中文教育是苍白无力的。这个思想也一直延续在他出任全美中文学校协会理事以及会长期间。
1994年5月,以担纲美国中文教育、研究在美华人文化、沟通联络中国相关文化机构为职责的公益性组织——全美中文学校协会诞生了。从协会的筹组到成立及其运行工作,郑良根都参与努力奔走,精心规划,留给中文教育界同仁无限感念与敬佩。该协会的成立感动并带动了更多的华人为传承中华文化、复兴当地的中文教育伸出了援助之手。
最初迫切需要解救的问题是教材,连接全美所有中文学校的纽带也是教材,师生们最盼望的更是一本合适的教材。古道热肠的郑良根又第一个站了出来,担当重任,为教材的编订搜罗资料。夜灯下常常伏着他笔耕不息的身影,他的业余时间几乎毫无保留地用在了中文教材编订之上。
随着《中文》系列代表的一批教材著述陆续面世,推动了全美中文教育松散的创业办学发展为系统化,规模性的教学机构。此后,全美中文学校协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队伍庞大的速度实在令人惊讶。
同样惊讶的还有郑良根本人。1997年12月,在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大学的一个会堂里,正举行着全美中文学校协会第三届理事的选举,喊票的声音响亮而清脆。郑良根、郑良根、郑良根……,所有的选票上不约而同地都写着郑良根的名字。这意味着他全票当选了该届理事会理事。
而选举进行时,郑良根已经坐在万里高空的飞机上一门心思地考虑着SAT中文考试的可行性。消息传来,他除了激动和光荣,感到了更多的责任,平地建起庞大复杂的中文教育大厦,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在郑良根的力促下,SAT中文考试在全美普及,这使得华裔高中生在申请大学本科时更增添了一个展示才能的机会;继而含金量更高的中文AP考试面世,2006年还成为了美国高中毕业生的正式考试课程。中文,显然已经成为美国外语教育的佼佼者。
多年磨砺,几载风雨。郑良根在推广并规范中文教育的时候,并没有忘记中华文化的传承,他悄无声息地开始了中华文化精神魅力的“移植”。此时,郑良根已经担任了全美中文学校协会会长一职,无论是“移植”的对象还是范围都更广些。
大型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精彩绝伦,夏季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的震撼体验,学生中文演讲大赛的紧张激烈,造就了一批批中华文化传统的忠实粉丝。活泼好动的华裔青少年也因此有了自由选择和热烈追逐的对象。爱好唱歌的学会了哼唱刘德华的《中国人》;李小龙和李连杰的崇拜者边哼着周杰伦的《双截棍》,边弄懂了“武林”“江湖”的含义;爱好摄影的希望不总是在图片里看看长城,而能亲手触摸几千年前的石壁雕刻,亲身去发觉中国人的智慧和神奇;擅长厨艺的自然向往学习誉美全球的川菜,领教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喜欢工艺品的,自然放不下精美别致的中国结、红灯笼。
似乎中华文化在郑良根的手里,就有了其独特的代表,而这一切毫无疑问受到了华裔青少年的热烈追捧。他们在学习中感受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灿烂的东方文明,华夏民族的历史渊源、地理形态、道德观念以及生活方式。在中华文化的“大餐”里,华裔青少年们从“厌食”,逐步发展到既“吃得饱”又“吃得好”了。
2003年,当郑良根卸下了全美中文学校协会会长职务,此时他已经打破了协会会长只能连任两年的规定,独有的三年任期成为了华人和中文学校对郑良根的敬仰和感恩,也是华人社会对他的肯定。
【三】
郑良根并没有停下脚步,除了担任全美中文学校协会名誉会长,他还担任了底特律中国人协会顾问、密西根中文学校协会董事长, 密西根新世纪中文学校董事长,《大底特律时报》社长兼总编以及华美中国签证服务公司总经理,义务性工作依然繁多。
此时,郑良根肩负起的是在海外薪传中华文化的使命,让渊远流长、苍劲挺拔、坚韧有节、欺雪傲霜的中华文化能在海外扎根繁衍。他在多种著述中明确表示,在中文教育大步迈向美国主流社会时,中华文化的精神魅力是其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只有促进中华文化在美国的发展,才能进而提升中文教育乃至华人的地位。精辟论断引来了教育界以及华人社团的广泛关注,事实上,美国中文教育已经不仅仅是语言教育,使之既能保留中华传统伦理,又能把中华民族勤奋俭朴、勇敢创业的美德融入美国文化,这才是华人强大的动力。
走过十八载中文教育历程,郑良根越发坚定了信念:让中华文化根植于华人新生代心中,让新生代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就是凭着这个信念和理想,凭着一腔热血,他无私地奉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