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的牧者
来源:杭州市侨联宣传部发布日期:2013-02-04
林达川诞辰100周年作品回顾展在杭举行
秋风摇岸柳,叶落湖中舟。凝窗外思绪飘然——漫漫人生路,该有多少值得我们驻足欣赏的风景?能有什么能留住这些闪现眼前,撞击心头的逝去岁月?细心揣摩观赏林达川的画,我终得一悟:明白了,除了镜头、文字、渐白的鬓发与刻在脸上的沧桑,还有画家的眼睛与他们的画笔能让我们不断追忆往事,重读历史。
由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美术馆和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大璞不雕--林达川诞辰100周年作品回顾展”11月14日在浙江美术馆开幕。此次共展出100余幅色调简明、充满意趣、极具风格的精彩油画作品,其中有不少关于老杭州和江南景致的作品。林达川先生的家属还分别向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美术馆捐赠作品《美院陈列馆》和珍贵的关于杭州的早期风景作品《断桥黄昏》、《解放街》。
著名老油画家林达川先生(1912-1985),毕业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1949年秋,油画《窗前景致》参加全日本第五回美术展览会,并荣获该展览“特选奖”。
1953年回国后的30多年来,林达川先生一直生活、工作在杭州,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油画研究会顾问。期间还担任杭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杭州市政协委员。
中国美术学院辽长许江先生曾写专稿评林达川先生“是风景的牧者,他所真正精心放养的是江南山水的生秀而朴真的本色。”如果说,国画(或水彩)已用他那散点透明的虚实飘渺、独特的钩皴点染尽写了中国山水那“主观会意美境界”的极致,那么林达川先生则用西洋画通用的光色体的油彩逼真厚重地展示了中国景物“客观实在美”的精粹。请看——

《卖鱼桥》(1978年创作)
在曾经以京杭大运河水上运输为主的年代,卖鱼桥边舟楫汇聚,商贾云集,这是一座曾经热闹的桥。如今,桥还在,鱼不见,但我依旧能从船夫摇橹、河埠洗衣的浓彩重墨中,闻到带着新鲜鱼腥味的繁荣市井。

《建设中的中日友好饭店》(1985年创作)
这是全国首个中日合资饭店。因为高21层,这在1986年当时杭州全城以低矮平房和多层楼房为主的建筑中独树一帜,曾经一时成为杭州的地标式建筑。这幅林达川先生生命中的最后一幅作品,寄托了他对祖国昌盛富强的兴奋心情,同时也寄托了他对中日两国人们世世代代友好的愿望。

《南山路39号》(1953年创作)
据说这是个位于净寺、雷峰塔附近的门牌号码,如今已经没什么意义,但在六十年前林达川的笔下,青灰色的墙,红色的窗框,半开的铁门……这栋用石头墙围起有独立院子的小洋楼内,是不是还会有一个温暖的壁炉,映照一双幸福的人儿,轻声细语聊尽上下五千年?

《断桥黄昏》
对于西湖,我一直喜欢漫无目的地闲逛,喜欢人在画中游步移景换的感觉。画中的夕阳、连绵的青山、摇曳的垂柳、粼粼的湖水、信步的游人……真的好想入画泛舟,荡漾自己放飞的心儿。

《西湖春色》
桃红柳绿、湖水拍岸、游客成双、更多的是郊游的孩子们。童年儿时的春游,总是记得吃了啥玩了啥,却忽略身边那么秀丽的春色。入得画来,让我忆起曾经在那么美的景中兴致盎然的“丢手绢”,而我们则成了画家眼中最美的春色与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