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侨界风采 >> 人物风采

苏旭明:从建德走出的国际力学专家

来源:建德市侨联发布日期:2013-07-25

苏旭明:男,1959年出生于建德市梅城镇。1990年留学德国,1992年赴美国留学,获航空材料学博士学位。现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工作。担任建德市涉外联络服务网络美国代理人。

    

命运多舛,他在苦难中磨砺人生
  苏旭明出生在杨村桥镇十里埠村(原梅城镇),从小在梅城的外婆家长大。

七岁那年,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由于他的舅舅在国外,即使没有任何联系,家里还是受到了牵连。苏旭明因此也受尽了苦难。那时候,父母经常挨斗,小小年纪的苏旭明没人照顾,常常是饱一顿饥一顿。 

严冬过后,春天终于来临,1978年,当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出时,苏旭明已经昼夜不息地复习了一段时间了。因为准备充分,那一年的高考,他的考分超过了上线分数很多。然而因为政审没通过,他竟然名落孙山。面对如此大的打击,他并没有放弃。第二年,他仍然坚持复习,同时也更加关注关于高考的信息。当时的报纸上说,成份不好的学生同样可以上大学,这无疑又增添了他的信心。那年的高考,他的分数更高了,可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由于同样的原因,苏旭明再一次落榜。

 残酷的命运还是没有让苏旭明低头。面对当时不公平的待遇,他有着常人少有的坚定信念和坚韧毅力。1980年,苏旭明又一次坐在了高考的考场里。这一次,他的考分已远远超出了重点线,在考生中名列前茅,他非常自信地报考了浙江大学机电系。但还是因为政审的原因,等到重点大学都招完了,他的档案才被送到省招生办。幸运的是,当时的天津大学还没有招满,苏旭明才得以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拿到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录取通知书的那天,苏旭明看了一遍又一遍。在经历了多次的磨难后,他总是担心,这一切会不会又是一场梦。上学那天,他一路上忐忑不安,直到到了学校,他连行李都来不及放下,就冲到学校招生栏前寻找自己的名字。“呀,苏旭明!”当看到自己的名字时,他忍不住惊呼了一声,泪水立刻涌了上来。之前经历的种种磨难,在这一刻,都成为尘封的历史。

 除了因海外关系牵连遭受不幸外,苏旭明高中毕业后还上过山,下过乡,当过农民,做过工人。虽然命运多舛,但苦难却磨砺了他坚韧的性格。

 求学路上,连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在苏旭明看来,每个人的先天条件是没有多少区别的,至于后来的区别,就在于人自身的努力。而他之所以能从大学一直读到博士,并最终成为一个世界级企业——福特公司的技术专家,正是他勤奋刻苦、努力学习的结果。

 苏旭明小的时候,家里十分清寒,但由于父母都是老师,都十分注重读书,所以虽是粗茶淡饭,但一家人闲下来时,就会一起识字、读书,使他感到无比温馨,这就培养了他从小热爱知识、热爱学习的品格。

 上大学后,苏旭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他没日没夜地学习,白天除了上课,剩余时间他全都泡在图书馆里;晚上,大家都休息了,他还在烛光下啃着书本。大学三年,他只回过一次家,而且只在家里呆几天,就又匆匆赶回学校。每年寒假,他都是在学校里过的。当外面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时,苏旭明却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

 1981年,教育部准备推荐一批优秀大学新生到法国学习石油化工,目的是为当时中国发展石化工业培养一批人才。尽管苏旭明是天津大学推荐的五名学生中成绩是最优秀的。终因政审未通过,他还是落选了。

 1983年,天津大学每个专业都有一个出国留学的研究生名额,又是因为政审的原因,苏旭明再一次被剔除在名单之外。但他还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天津大学力学系的研究生。苏旭明深知,这是自己努力得来的机会,实属不易,因此他特别珍惜。研究生毕业后,天津大学希望他留校任教,可是他再一次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上海工业大学,成为这所大学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的博士生。母校为了留住他,竟破天荒地提出,由学校出钱送他到上海攻读博士,但毕业后必须返回天津大学。

 1985年,苏旭明来到上海工业大学,拜在著名力学专家钱伟长教授门下。在钱伟长教授的谆谆教导下,他学会了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独立开展科研。

 身在异乡,魂牵梦萦的是故土

 在上海读完博士学位后,苏旭明遵守约定,回到了天津大学。天津大学为了能够留住他这样的人才,竟拿出一个硕士名额与其他高校交换,目的是把他的妻子也留在他的身边。因为在学术上的成就,仅一年时间,苏旭明就被学校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并获得了中国科学基金委员会颁发的青年科学家研究基金,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

 由于经历了十年浩劫,在当时,高校学术界与工业界基本是绝缘的,因此很多学术上的研究成果根本无法在生产中得到运用。1988年,苏旭明带着自己的科研成果,只身来到了胜利油田。胜利油田研究院对他的钻井技术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并出资5万元,由他负责油田的钻井技术研究。有了这笔资金,苏旭明启动了多项科研项目。

 1990年,苏旭明通过努力又获得了国际上声誉极高的“洪堡”奖学金,应邀到了德国凯泽斯劳滕大学。他和妻子来到德国后,第一次感觉到了自己的命运已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这种身心上的彻底解放,更加激发了他对知识孜孜以求的极大热情。(注:“洪堡”奖学金只给予那些极赋才能且有望将来在本土成为研究领域领导人的青年学者,每年全世界只有400人获此殊荣。)

 在德国讲学访问结束后,1992年,苏旭明又被邀请到美国的马里兰大学,从事晶体可塑性方面的研究,并担任相关领域国际期刊的仲裁人。随后,苏旭明又到了美国普渡大学航空系研究材料结构,并又取得了一个博士学位。

 1996年,才华出众的苏旭明被世界第二大汽车公司——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聘用,从事汽车残余应力和材料疲劳的研究,成为该公司技术研究所的专家,并获得福特汽车公司颁发的技术成就奖。在美国汽车城底特律,苏旭明一直保持着中国的生活传统:除了工作外,平时在家中,他爱看《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网了解国内情况,有时也会翻翻自己喜欢的金庸小说。因为苏旭明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位中国人。

 在国外生活多年,苏旭明仍然操着一口乡音极浓的普通话。他一直不习惯于喝咖啡,喜欢喝茶。他总觉得家乡的饭菜好吃。近年来,他和浙江大学、上海复旦大学有交流合作项目,每年回国时他必回家乡走走看看。他说:“建德这些年的变化很大,道路变宽了,城市变美了。但建德还没有汽车工业,否则他完全可以为家乡的经济发展作点贡献,因为福特公司每年在国外的汽车零部件采购达到数十个亿。”言辞之间,无不流露着他对故乡的深情和无限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