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侨眷的一万天不悔与遗憾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78岁的王建虽已到了“从心所欲”的年纪,但他人生的发条却没有一天松懈过。
很多人钦佩和尊敬王建,因为他完全不以两个博士的父亲自居,在该坐享清福的时候仍然坚持“做一块垫底的煤饼,发挥余热”。不论在什么岗位,任什么职位,做什么工作,他都勤奋、积极、负责,无论什么时候都把工作放在第一位。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是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所写的话。这句座右铭一直伴随王建,走过了过去的一万多个日夜。
勤耕不辍的劳作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王建负责万向集团的宣传报道工作。平时只要有写稿线索和素材,他都会先搜集起来。王建善于抓新闻苗头,及时提炼发表,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厂长夫人一直在一线做操作工》被近10家媒体采用;《理想学习磨练是成才之路》登上了《人民日报》;《市委书记暗访鲁冠球》曾刊在《报刊文摘》头版。20年间,王建平均每周发稿两篇以上,每年写稿100多篇,总发稿量超过1000篇。
那时,王建身兼数职,除了宣传报道,还要做党务和接待工作。他几乎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有时甚至到凌晨两三点。
王建把每天的计划排得满满的。骑自行车去上班时,思想就开始进入工作状态。晚上临睡前,他要总结当天的成果,记工作日记,自省自查。他坚持学习,每天下班后要看十多份报纸,看新闻节目,为决策者提供信息。
如今,王建早已过了退休年龄,但他仍坚持每天上班,业余时间也不松弛,精神头跟意志力像年轻人一样。他享受紧张而繁忙的生活,坚持做有意义的事,他说:“只要身体允许,企业需要,我会继续干下去。”
踏实坚定的担当者
2003年开始做慈善工作时,他已60多岁,但他对工作的要求却没有降低,继续把认真负责的态度带入到工作的每个环节,并影响着身边的同事。
从“四个一百”、“四个一千”,再到现在的“四个一万”工程,工作量翻了几十倍,慈善基金会秘书处对工作的要求却没有缩水。因为王建知道,资助什么样的人,给多少资助金,关系员工的辛苦钱是否用得其所,更关乎千万受助家庭的生活,要用好用对这项“权力”,最重要的就是责任心。
为把工作做实做细,为弱势群体办实事,王建深入受助者家庭或学校走访,最忙时几乎每周都要出差,足迹遍布全国。他先后到萧山区400多户受助生家庭,浙江省68个县,以及外省重点县走访。到目前为止,已走访了18个省(市、自治区),100多个县1000多户人家。他尽量争取时间到更多的受助生家里去,每到一户,都要再三询问受助者的基本情况,走遍房子的每个角落,连灶台、柴房都不放过,甚至还会揭开锅盖看看菜肴,从多方面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王建曾任萧山侨联秘书长,任职期间经常为侨讯、侨声报撰稿,曾获征文一、二等奖。现在他还兼职萧山宁围镇侨联副主席,关心侨界群众,热心参与侨界组织的各项活动。
王建一家1996年曾被评为“省百家文明侨户”。两个儿子博士毕业,一个是美国圣母大学的博导、科学家,一个是美国知名企业的资深工程师和管理人员,社会地位和物质条件都处在美国社会的上层。在开家庭会议时,王建仍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在事业上更上一层楼”。他永不停歇谋求进步的积极意识,对孩子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小儿子曾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设计的产品制成光盘供国内企业选用。大儿子2003年起经常被邀请到中科院、清华大学、上海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及研究机构讲学,受到好评。前几年,中国要造大飞机,被邀请到上海讲课,连机票也自己出钱,不向国家报销。
很多人对王建说:你现在年纪大了,衣食无忧,物质条件优渥,干嘛还这么拼命?儿子们多次要求他搬到美国生活,但他仍不想退休。不是不想回家“享福”,而是放不下对劳动的热爱和对工作的责任。他说:“同志们信任我,领导关心我,我不能辜负他们。”
正因为有着这样一种精神,王建工作到哪里,哪里就是先进。王建个人则评上县(市、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16次,省级先进9次,全国单项先进2次。
六十二年坚守与两个遗憾
王建16岁参加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追逐工作的完美。总共算起来,他已整整工作了六十二年,差不多是一般人职业生涯的两倍。
去年年中,王建病倒了。疾病来袭时,他的第一反应是出乎意料:“我以为至少能工作到80岁不倒,没想到这么快。” “我有个遗憾,就是以前劳动过了头,现在提前倒下了”,回想几十年的职业生涯,躺在病床上的王建这样想。这次生病也弥补了他的另一个遗憾:在美国的两个儿子和老伴回国了,一家三代13口人聚在一起,拍了第一张全家福。
身体上透支了,但精神上,他仍刚毅不屈,无怨无悔。病倒的3个月,他放不下手头的工作。他说:“我还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就还是我的责任。”同事来探病时,他不忘了解工作的进展,布置计划和任务。病情稍微稳定些,他就主动回到工作岗位。现在,他还每天坚持上半天班,周六坚持加班。
王建在文章《我的人生感悟》中写道:我将按我的人生观、道德底线,走完最后的路程,即使零落成泥,也要香如故。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王建正是这样的人,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