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建书:热爱与坚守的情结
励建书,萧山人,数学家,萧山旅港同乡会的名誉会长。198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并赴美留学。1983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现任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讲座教授,浙江大学长江讲座教授、香港数学会主席等。2013年12月,增选为中科院院士。
励建书主要从事李群的无穷维表示论和自守型理论的研究,是中国在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表示论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群在线性空间上的作用。群是数学表达对称的精确概念,群上的调和分析在数学中广泛应用。他曾获得美国 Alfred P. Sloan Fellowship, 1994年作国际数学家大会邀请报告,1997年作美国数学会特邀大会报告。曾任职于麻省理工学院和马里兰大学,浙江大学长江讲座教授、香港数学会主席等。
2013年12月19日,中科院公布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和外籍院士选举结果,在数学物理部新增的9名院士中萧山籍数学家励建书赫然在列。他是原萧山区侨联主席励建民的弟弟,我们萧山区侨联的同仁得到消息后,都为这位萧山籍的院士感到骄傲。
初见励建书,他正坐在姐姐家的阳台上,陪着老母亲享受午后冬日,聊扯家常。见到我们来访,他赶紧起身热情招呼,言谈之间,脸上始终捧着笑容,颇有学者风范。当谈到专业时,作为中科院院士的励建书,偶尔还蹦出几句英文,一般人很难想象,他是个地地道道的萧山人。他笑言,尽管不在萧山生活已有三十多年,“但从感情上,我从没有离开过。”励建书说。
怀着做祖国栋梁的心走进大学
励建书如今已是世界知名的数学家,也是侨界的精英。回想起自己的成长经历,他最想说的词语是“感谢”。
出生于萧山坎山的励建书,1976年高中毕业。第二年恢复高考的时候,他参加了考试。不过,第一次高考,上了分数线的他,因为父亲的成分未能如愿。“那个时候,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但是一些意识形态还留在过去,当时的公社书记说地主的儿子怎么能上大学,第一次高考就这样落空了。”
但是,励建书并不气馁。第二年他又参加了高考。当时公社书记换了一个人,新来的姚书记比较爱才,把他填的表格当中地主成分改成了农民,最终,励建书考进了浙江大学土木系。当得知励建书考上大学的时候,这位姚书记拿出了一些摩天大楼的图片给他,勉励他将来也要造出这样的大楼。这位书记甚至还借了一辆车,把他送到了学校。
“那个时候上大学和现在的年轻人上大学的心态完全不一样,我们真的是怀抱着做祖国栋梁的决心走进大学的。这种感觉很强烈,因为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百业待兴,就像当时那首《祝酒歌》里唱的——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愿洒热血和汗水。”励建书说,那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年代。
不过,励建书并没有朝着一个建筑师的方向发展。由于对数学有着更为浓郁的兴趣,励建书在读大学的时候向老师提出了这个愿望。励建书还清晰地记得,进大学半年后有一次数学竞赛,考的是有关微积分的内容,他在全校考了第二名。这次竞赛之后,他如愿转到了数学系。1980年,进大学第二年,有个美国教授访问浙江大学,这个美国教授推荐他去美国读书。之后,励建书先后在康奈尔大学、耶鲁大学求学,并拿到了耶鲁大学的博土学位。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是他们让我踏上了数学研究的道路。”励建书说。
数学就像是美妙的音乐
励建书对数学有一种钟爱,说起数学就像是说起了一件心爱的宝贝。
励建书做的研究对普通人来说很冷门——数论与“李群”表示理论。或许在旁人看来,基础数学非常枯燥,且不能够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励建书眼中,数学就像是一种美妙的音乐。
为什么喜欢数学?励建书打了个比方,就像音乐家喜欢音乐,画家喜欢画画,作家喜欢写作,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励建书认为数学不仅是科学技术的基石,也是西方文明的基石。“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些数学发现,但是没有成为中国文明的基石。但在西方,数学从古希腊开始,就不仅仅是科技方面的应用,其本身更成为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的数学是西方贵族的一门必修课,是一种文化修养,就像中国古代的文化人需要掌握琴棋书画这些本领一样。”
比较起中西文化对数学态度的不同,励建书认为,西方的数学和中国的数学有本质区别,中国的数学比较强调应用,但是西方的数学一开始便在问理论上的为什么,研究本质的问题,因此建立了一个非常深的理论基础。
“数学是一种内在的,对人类本质的探究,就像是哲学一样。一些数学的研究一开始可能没有什么应用价值,但是多年以后,那些深刻的理论无一例外得到了应用。就像没有微积分,就没有牛顿的力学,没有黎曼的几何,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励建书说:“许多历史上最了不起的定理,最了不起的结论,都不是从实用的角度得出的,最美妙的数学,最伟大的数学,能够永恒流传下来的,是那种为了理性本身的追求而做的探究。基础数学就像是一种音乐,‘李群’表示理论就是在寻找其中最为美妙和谐的韵律。”
最爱吃萧山笋干菜
追忆往事,励建书说,在美国、香港地区忙忙碌碌工作三十多年,自己从未忘记自己的根——一个在坎山出生,吃着萧山笋干菜、讲着萧山方言长大的男孩,通过个人努力和坚持,最终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这些年,基本上全世界各种菜都吃过,但最好吃的,最有味的,还是我们萧山的笋干菜。”1981年励建书从浙大毕业,奔赴美国留学,自此生活重点已经转移到异地。但他认为,身上散发的一直是萧山文化,也正是这种以勤劳、勇敢主题的文化,激励自己在科研领域不懈专研。
励建书虽然现在生活在香港,但每天最幸福的事就是,每天下班回到家,吃着爱人烧制的萧山菜,“有时候,我也会托人从家乡带点特产,聊以慰藉。”
除普通话、英语,励建书还略通法文,但他自认为最标准的还是“萧山话”。“虽然在外不常讲萧山方言,有些表达方式或许变生疏,可萧山口音从没变过。”在现场,我们听到,励建书始终用方言跟老母亲以及家里人沟通,并且畅通无阻,他说,萧山话才是他的第一母语。不仅如此,他还告诉我们,虽然现在家里孩子不会讲萧山话,但也基本上能听得懂。
希望家乡发展越来越好
说起浙江,说起萧山,励建书的话语中充满了感情。在这一片生他养他的热土上,留下了几多艰辛和奋斗的汗水。如今,励建书每年都会回一次家乡,不过都是悄悄地来,悄悄地走。他为这片养育他的成长之地的快速发展感到自豪,他说,萧山这个地方尽管自然资源不算充裕,但是勤劳智慧的萧山人在过去创造了许多奇迹,每次回家乡都有不一样的感觉,现在的萧山已经大楼林立,越来越现代化了,这片热土也产生了许多著名的企业家,希望萧山能够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好,越来越现代化。
2013年年底,励建书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无论对他还是萧山,都是一种莫大荣誉,但励建书本人却看得比较淡,他说,院士身份只是国家对自己一种肯定,个人生活工作不会因此改变。“以前做研究,现在还是研究,没什么不同。”励建书笑笑说。
目前萧山经济正在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引进高精尖人才,比如成立院士工作站。“如果有机会,希望能与萧山开展教育领域的合作。”励建书说,萧山发展高科技,引领经济高端化,应该建立或引进高等院校,通过高校的智力输出,培育前沿科技孵化地。“比如美国硅谷,正是由于斯坦福大学的存在,才诞生了一系列知名科技企业。萧山其实也可以套用这种模式。” 励建书表示,萧山其实也可以借鉴这种发展模式。
“而本人则十分愿意去引导萧山高校、甚至基础教育的发展,从而促进萧山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这位53岁的年轻学界泰斗如此向我们袒露心声。
在香港,励建书除了教学和科研外,还受聘担任了萧山旅港同乡会的名誉会长,致力于帮助在港乡亲解决实际困难、开展联络联谊活动,为萧港两地搭起合作交流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