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昌十年磨一剑《八月十五云遮月》
中原大地河南,历史悠久,风云激荡,文化深厚,引人遐想,自古以来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英雄所见。地处河南西南角的南阳更是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作为一座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孕育了一大批响彻云霄的人才。文坛上南阳作家群引人注目,他们被称为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地市级作家群。这几年,南阳邓州籍作家梁鸿和她的梁庄作品,腾空出世,横扫文坛,吸睛无数。梁庄作品的影响方兴未艾,另一位南阳西峡籍作家张荣昌描写故乡的呕心之作——《八月十五云遮月》(又名《母亲》,以下统称《母亲》),为2014年寒冬带来了缕缕阳光和温暖。
张荣昌先生于2004年12月写成《母亲》初稿,十年磨一剑,几易其稿,最终于2014年9月修改完毕。当今文坛,这样潜心打磨、用心至极的佳作实在难得。在行政区域划分上,西峡县和邓州市均隶属于南阳,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都在南阳市的西面,两个地方直线距离100公里左右。如果说梁鸿的作品还原了改革开放以来梁庄三十多年来的变迁,讲述了三代农民工背井离乡,在城市谋生的故事,真实记录了农业社会变成工业社会这样一种急剧的外部环境和生活状态的变化。张荣昌先生的新作则反映了《中国在梁庄》记叙的时间之前的南阳村庄半个世纪的发展变化。全书从满清皇帝走下金殿、中华民国成立的20世纪初期开始写起,全面展示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重大社会激流转变时期的西峡农村风貌,记录了土门垭的大户望族张氏家族在时代剧烈变化中的兴衰沉浮,气势恢弘,笔力苍劲,情感饱满,作家对时代脉搏的把握可谓游刃有余,是一部孩子的成长史,是一位母亲的奉献史,也是一部中国农村的变化史。这两位南阳作家的作品拼接在一起,可以整体了解南阳乃至整个中国农村近百年的变迁。
本书又名《母亲》,实际上关于母亲的文字从第四节开始。第一节作者主要介绍了西峡县的地域文化、民俗、张氏家族的渊源,第二节主要描述了谦逊堂的发展壮大,第三节作者浓墨重彩地刻画了宛西地区吒叱风云的传奇式枭雄人物别廷芳的传奇一生。阅读时我们会发现,从第四节到本书最后,作者在叙事时经常会打断故事进程,穿插一些跟主题关联似乎不是很大的人物和故事,如二少爷张南村及其夫人、远亲付大哥、相公封中斌、娃娃亲聂复华等人物,以及土门垭饮食、生活习惯、人情往来、农业劳动等生活场景。如果单从表现主题上看,这些章节似乎跟母亲形象的塑造没有太大的关联,从围绕中心选材的角度来说,很多内容可以一笔带过。参考作者的《后记》,他介绍了创作这些内容的动机,“六弟的过早去世,晚辈们的殷切希望,使我下决心把这几十年存在脑海里的、曾经经历的、看到的和听到的记录下来,也算是对先人尽份孝心,对后人有个交待。”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创作的目的不仅仅是表现母亲这一个人物,更是希望记录自己经历的、看到的和听到的,给家族后代乃至中国农村留下尽可能多的记忆。到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作者这样有意为之,作品就像是一本文字的“影像志”,尽可能多地还原当时的生活情景。本书在整篇结构和章节设计上可谓独具匠心,显示出作者非凡的写作技巧。单独来看,这些部分语言时而诗意隽永,时而生动活泼,人物本身个性分明,有血有肉,耐人寻味,生活场景也是散发着浓浓的乡村气息,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具有很强的阅读性。
村庄——这个中国历史上最为悠久最为基层的社会组织形态在今天正以全然不同的姿势和速度发生着改变。人口迁徙,科技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推动着村庄改头换面,没有一个时代的人群迁移像今天这样频繁。在这种快速的融合中,故乡独特的面目逐渐模糊,先祖们生活的方式,那些惹起故园情的手艺、滋味、讲究都慢慢消失,民俗风情在融合中失去了自己的身份确认。时代快速转变,日新月异,从来不缺见证者,但急需记录者。离开村庄的人们每次返乡都会发现看着自己长大的长辈们逐渐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们的一生没有留下任何的痕迹,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诉求,他们的思量只化作族谱上一个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姓名代码。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本书不仅是写母亲,还是20世纪前50年西峡农村的生活实录。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一名优秀的作家总能给予读者更为丰富的内容。梁庄有他的记录者,土门垭也有他的记录者,从这个角度来说,南阳有幸,中国有幸。
天地之大,唯有你的爱是完美无瑕。母亲,这个熟悉而又伟大的词语,从古至今演绎了无数的传奇故事。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典故中孟子、岳飞等数不胜数的伟人最终在母亲的抚育下成为栋梁之才。从古到今,母恩浩荡,日月同辉,天地之大,唯有母爱完美无瑕。母亲对于一个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至今豫南一些地方还流传着”宁要讨饭的妈,不要当皇帝的爹”的古话。母亲的脾性、为人处事的原则和对待生活的态度都会深深地影响到孩子。中国历史上从来都不乏优秀的母亲,而我们身边也不缺伟大的母亲,缺的是记录这些“母亲”的人。
作为一名生活在20世纪前50年代的女性,“我”的母亲,她的一生注定不是风平浪静,是要在时代洪流的夹裹中颠簸浮沉。她们这一代人经历了政局的动荡、朝代的更迭,感悟着生活的大悲大喜,她们才是真正有故事的人。只是,“我”母亲的一生更是充满了坎坷艰难。新婚不久的丈夫玩弄枪支不料意外走火身亡,在娘家还未平息亡夫之痛就遭到嫂子的冷眼,最后被自己亲身父亲卖给张家做填房。纵使她奋力反抗,以死相拼,最终无法反抗整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她最终接受了命运的不公,并竭尽全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一个贤妻良母。她孝敬婆婆,服侍丈夫,对于前房的几个孩子,视若己出,无微不至;她慈悲心肠,乐善好施,经常接济和帮助有需要的人,无论是不熟悉的客户,生活困顿的奶妈,还是大龄未嫁的表姐,被丈夫卖身的芝儿母女,她设身处地地替别人考虑,赢得了敬重;她临危不惧,有勇有谋,在兵荒马乱的“跑老日”,她指挥一家人灵活应变。连续几个月的逃难中,她一个弱女子在乱世撑起了一个家,成了顶梁柱,确保家人的生命安全。在救助二相公封中斌的时候,她机智勇敢,在关卡森严的防守眼皮下成功将封中斌送出城,帮助封中斌实现理想,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她坚强隐忍,对待抽大麻的丈夫和刁难挑拨是非的“四姐”克制礼让;她嫉恶如仇,是非分明,在对待老黄上,态度坚决,又仁至义尽;她心灵手巧,敏而好学,独创风鸡做法,自学中医,为乡亲驱病治痛;她独立自强,分家之后,放弃优越的生活,带领几个孩子回到偏僻的农村,辛苦耕作,养家糊口。她的一生潮起潮落,最终化作内心波澜不惊,人情世故、功过得失自在心中沉淀。读完全书,无不为母亲身上闪烁的魅力折服,这种人格的魅力跨越了时代,令人钦佩又让人叹息。
除了母亲的人格魅力,本书最大动人的地方当数动荡岁月中流露的人性之美。那种不张扬,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不求回报,没有私心的炽热真情感人肺腑。饥饿岁月,同学、老师、亲朋在生活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无私地帮助“我”,雪中送炭,助“我”渡过难关,完成学业。尤其是几处细节让人读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同学弟弟赵天功将笔记本和铅笔塞到“我”的手里,一句话也没说转身离开;四嫂背着人塞过来几个红薯;“我”在经常晨读的地方发现一张一元的票子,犹豫后还是没有把钱交给老师。我们钦佩于作者袒露自我的勇气,也感动于同学们善意帮助的同时小心翼翼维护“我”的自尊;我去大嫂家吃饭,大嫂家里也很困难,她难为情地拒绝“我”时是背对着“我”;二舅为了给我做饭吃,甚至去偷摘邻居家的南瓜;一起修河堤的乡亲们对我的照顾;跟我定下娃娃亲的女孩子通过书信不断给予我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患难时期,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互相信任、互帮互助的情感让人不禁泪湿眼眶,内心温暖如春。我们感动于人与人之间的醇厚真情,感动于一个少年在艰难岁月不向命运低头,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精神,更感动于这种滴水之情永世不忘的感恩之心。几十年后作者依然对帮助过自己的同学、老师、亲朋记忆犹新,不管是一顿饭,几碗玉米丝,几个笔记本、两只铅笔还是几块钱、几个红薯都不曾有半点遗忘。生活在那个时代,他们是不幸的,同时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感受到了人性最美的光辉,并在这光辉的沐浴下战胜困难,走向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