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94侨界风采/col/col1229597837/index.html人物风采/col/col1229597896/index.html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侨界风采 >> 人物风采

胡志光:做中国侨领的典范

来源:杭州市侨联联络部发布日期:2015-05-04
 从编印《华侨通讯》,到组织全荷华人第一届运动会;从创建各类侨团,到热心公益事业,胡志光一直热心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关注华侨华人的切身利益。几十年来,多次带领荷兰侨商来杭进行旅游、经济、贸易、文化等合作交流,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知道胡志光先生是因为他的名字和事迹经常能见诸侨界各大报纸和网站:“共和国华侨的代表”、“侨界龙头”、“海外华侨华人的一代风范”、“中国侨领的榜样”……四十多年,胡志光勤勤恳恳从事侨界工作,为广大侨胞谋利益、解忧难,凡是与他共事或接触过的人无不给他极高的评价,在荷兰乃至西欧各国的华侨华人社会中,胡志光这个名字几乎家喻户晓。
  长期担任中国侨联海外顾问的胡志光,如今已年逾古稀。但他一直在热心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关注华侨华人的切身利益的路上,从未停歇。胡志光也是杭州市侨联的老朋友,在杭州市侨联的牵线搭桥下,不辞辛劳,多次带领荷兰侨商来杭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确,他在华侨社团中的凝聚力,在侨胞心目中的亲和力,无私奉献的精神及其巨大的人格魅力,都是其他人难以望其项背。
   因病中断学业
  远赴国外求医
  胡志光1941年11月出生在浙江文成县玉壶镇东梓村一个清贫之家。其父胡克木是位贫穷的木匠,曾两度背井离乡去新加坡打工。他从小跟着母亲长大成人,也从勤劳善良的慈母身上学到了为人处世之道。小学毕业后,他以优秀的成绩考入文成县初级中学,正当茁壮成长之时,却患上了当时十分可怕的肺结核,只好因病辍学,人生道路也因之发生改变。
  由于当时家乡缺乏医治结核病的条件,为了寻求境外就医之路,1962年2月,胡志光告别亲人和家乡,走出国门。此番出国本来是要去投奔当时已移居荷兰的父亲的,可因为荷兰一时还进不去,他只好先跟一些同乡一起,从广州经澳门来到香港,费尽周折取得了赴意大利的签证。
  刚到米兰时,他只是一个两手空空的病弱青年。淳朴热情的旅意乡亲们你五百我两百,凑钱帮他买衣服、食物、药品,还四处联系,把他送进一家由国际红十字会开办的疗养院,治好了肺病。那时,大家还都不富裕,但是有一位素不相识的青田籍老侨胞却主动出资,与其合股,开了一间皮制品作坊。说起来这真是一个奇迹,从出国的那一天起,胡志光虽然在国外孤身一人,却从来没有为着谋生而当过一天苦力!从这些淳朴善良的普通人的身上,从他们的关心爱护中,胡志光学到了许多。在他年轻的心中,做一个好人的信念也更为坚定了。
  1968年,胡志光赴荷兰定居。在做餐馆业的父亲身边,他很快掌握了烹饪技术和经营之道,并于1972年在荷兰的第三大城市乌特勒支市自己开设了一家向阳酒楼。
   一心为侨服务
  促进中荷交流
  开设餐馆以前,胡志光就参加了荷兰历史最悠久、力量最雄厚的华侨华人团体——旅荷华侨总会。由于热心从事侨团的服务工作,他很快从普通的会员成为理事,再到常务理事,1980年5月,受到新老侨胞普遍信赖的胡志光,以遥遥领先的多数票当选为第五届旅荷华侨总会的会长。
  受老一辈侨领的委托,1977年8月,胡志光靠一把剪刀、一瓶浆糊和一双手,克服种种困难,毅然接手总会在荷兰编印出版的,也是当时欧洲第一份华人报纸《华侨通讯》的编辑工作。一期报纸,从编排到送印,再到寄发到旅荷华胞们的手中,耗费的时间精力不少。但他埋头苦干,没有怨言,把报纸办得很出色,使之在团结当地的华人社会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华侨通讯》从最初的1800份发展到九十年代发行量达1万多份,成为荷兰侨界的新闻喉舌,家喻户晓。
  当时荷兰华侨大部分从事餐饮业,但许多媒体经常报导一些对中餐业不利的消息。为了帮助那些陷于困境的中餐馆走出低谷,提高竞争力,胡志光多方努力,在其他侨领的积极支持下恢复重建荷兰中国餐饮业公会,并成为荷兰皇家饮食业公会的分会。为了打通中国厨师来荷的交流工作渠道,胡志光一方面拜访荷兰劳工部、司法部和经济部,向他们反映中餐业厨师的短缺问题;另一方面邀请中国劳工部国际合作司司长来荷兰,同荷兰劳工部进行谈判。经过他多次、多方的奔走呼吁,终于争取到放宽有文凭的中国厨师来荷兰的特殊政策,缓解了当时荷兰厨师严重短缺问题。鉴于胡志光在促进荷兰中餐业发展方面的贡献,荷兰皇家饮食业公会在1992年授予他荷兰皇家中国饮食业公会名誉主席的最高荣誉称号。
  为了带领华侨华人冲出几十年小本经营餐饮业的狭隘天地,提高其在居住国的政治经济地位,胡志光于1987年带头创办了玉壶国际贸易进出口有限公司,1994年成立荷中农业设备技术有限公司,专门从事进出口贸易和向中国推广荷兰先进的农业温室技术,为中荷两国的农业技术交流作出重要贡献。后来又与毕传有、胡志敏等十几位华商合资组建了荷兰有史以来第一个华人经济集团——荷兰华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经济集团通过在进出口、房地产等领域的开拓,为探求发展华人经济新路作了有益的尝试。胡锦涛、李鹏、李瑞环、陈慕华、钱其琛、布赫到荷兰访问时都曾专程到温室种植基地参观、考察,并亲切会见胡志光。
  为了适应华人社会发展的需要,胡志光与总会领导及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先后发起组织了全国性的华人运动总会、荷兰皇家中国饮食业公会、全荷华人社团联合会、荷兰中国商会、荷兰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和荷兰华人融入与参政基金会等,并参与成立荷兰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工作。
  热心华文教育
  关注华裔发展
  胡志光说:因为当年无论是治病、寻亲,还是后来的创业发展,他的每一步都得到了老一辈华侨们的扶助。一颗感恩的心,化作支持他投身侨团事业的动力。担任社团领导人以后,胡志光发现有着中国血统的华裔青少年,虽然大都在国外受到良好的教育,但对祖(籍)国却很不了解,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很陌生。为了帮助第二、三代华侨子女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他和其他侨领们一起,发动广大侨胞群策群力,克服了资金、师资、教材、教室等各方面的重重困难,于1981年9月建立了乌特勒支中文学校,接着,又相继建立了海牙、哈林中文学校……在他们的倡导和扶植下,荷兰各地出现了华裔青少年中文教育热潮,截至1998年,仅由旅荷华侨总会一家侨社所举办的中文学校已发展到17所,促进了荷兰中文母语教育。1991年,胡志光带领联合会成员向荷兰教育部争取到经费,统一编写符合荷兰实际的中文教材,完成幼儿班至小学四年级教材的编写。在他推动下,1996年在荷兰召开“欧洲首届华人教育研讨会”和“2005年的中国侨联欧洲中文教育研讨会”,促进欧洲华文教育的发展。人们都说,胡志光是荷兰华人教育的积极推动者。
  胡志光已七旬有余,但他依然日夜为侨胞事业操劳。近日,在他和一些旅荷同胞的积极运作下,荷兰华侨华人自筹资金60余万欧元购得一处荷兰教会场所,将其改建成欧洲首个南海普陀山荷兰精舍,今后将开设为荷兰华侨华人服务的图书馆、中华文化中心、画廊及配套服务设施,以满足信众及游客的文化要求。胡志光表示,希望日后把精舍建成弘扬中华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场所,让优秀的佛教文化在华侨后代子孙中得以传承。
  他说,除了宣传中国佛教文化,在有生之年还想为侨胞做几件实事:一是创建荷兰华人基金会,给下一代华裔留下一个有固定收入的“产业”,使今后的华人社会开展各项活动在经费上有一定保证;二是建造华人养老院和有中国特色的华人陵园等。做这些事,目的是希望在这里出生、长大的华裔青少年继续发扬老一辈华侨艰苦创业、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荷经贸、文化交流,更好为社会服务,并使勤劳创业数十年的华侨老人,在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都能得到满足,在侨居国安安乐乐、开开心心、无怨无悔地过日子。
  胡志光从事侨团事业40多年,在荷兰乃至欧洲华人社会享有崇高的威望。但他从不居功自傲,而是一如既往地朴实谦虚。省里要评选浙江名人,大家不约而同地推荐他,可他总是说:“我是一个普通人,没有什么事迹可评”。胡志光至今所持的却仍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护照。他平静而自豪地保留着心中的中国情结。“我是中国人,我有一颗中国心。”他这样解释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奉献:“40多年了,我确实把超过百分之六十的时间投入华侨社团工作中,如果我的操劳能为侨胞做一些有益的事,我将感到十分欣慰,已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