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变的爱国情怀——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
我的祖国是中国。我最引为自豪的一句话是:我是中国人。我这辈子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我爱我的祖国,既不是与生俱来,更不是无缘无故的。平心静气,仔细思量,我这份永远不变的爱国情怀主要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自幼在海外接受华文教育,对祖国有了认同感。我的祖父为了谋生,漂洋过海,侨居马来西亚槟城。我是土生土长的第三代华侨。马来西亚是华侨华人较集中的东南亚国家之一。老华侨们含辛茹苦,省吃俭用,出钱出力,创办华校,教授华文,为的是让自己的子女学会母语,不忘根本。当年华校用香港出版的商务印书馆编印的教科书作为教材,与国内的学制同步,加上不少华校聘用国内大学毕业生担任国文教师,所以它们的华文程度相当高,很多侨生会背唐诗宋词,会用文言文写作。我从幼儿园到初中三年级,都是就读于华校。在华校,我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知道自己的祖国是唐山,那里有五千年的璀璨文明,作为中国人,我感到自豪。在当地社会,确实有一些华裔青年,因为接受殖民地教育,变成了“香蕉人”(黄皮白心),数典忘祖。我本来也被家人送进当地一所英校,后因我拿不出出生纸(出生证,丢失了),被迫退学,今天看来,应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那句成语,我是幸运的。
1941年,我七岁那年,就读于丽泽小学(华校)的学前班,正是海外侨胞轰轰烈烈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之时,我在老师指导下,唱抗日歌,上街卖爱国花,节省零花钱捐献给祖国,支持抗日。这一系列活动,增强了我的民族意识,提高了我的爱国热情。
我还因为进了华校,学会华文,才有机会阅读中文的进步书刊,接受进步思想,最终决定北归,报效祖国。
二、回国以后,党和政府对我的关怀与培养,陈嘉庚精神对我的教育与影响,使我下定决心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祖国。我1952年回国,身无分文,从高中念到大学毕业,7年里的生活与学习,一切费用全靠人民助学金,人非草木,焉能不感恩图报?我先是就读于集美中学,后是毕业于厦门大学。说来很巧,这两所学校都是侨领陈嘉庚先生捐资创办起来的。这两所学校特别重视爱国主义教育,老师们经常给我们讲陈嘉庚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领导海外侨胞抗日救亡,支援祖国抗战的伟大壮举,以及陈嘉庚先生艰苦创业、事业有成,倾资办学(创办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实现教育救国的生动故事。尤其是我上高中的那几年,陈嘉庚先生刚好回国定居集美,我们有幸常常聆听他老人家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让我们确立为祖国而学的学习目的,在台湾老蒋的军机屡屡来犯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学习,胜利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
三、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海外侨胞积极参与祖国建设,表现出爱国爱乡的巨大热忱,对我又是一次极其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自1984年到1998年,我在原浙江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工作。我是一个归侨,有机会为侨服务是我的最大心愿。任职期间,我和全省广大侨务工作者一起,遵照党的侨务方针政策,为海外华人华侨和国内归侨侨眷落实侨房政策、平反冤假错案做了大量工作。经过我们的努力,极大地赢得侨心,于是海外侨胞纷纷返回故土,投资办企业,捐资办公益,为浙江的改革开放作出贡献。在史无前例的改革浪潮中,人们摸着石子过河,是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率先为祖国引进建设资金、先进技术和科技人才。他们对祖国改革开放作出了巨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作为一名侨务工作者,我有幸亲眼目睹、亲身感受海外侨胞为祖国改革开放所做的一件件、一桩桩感人之事。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赤子之心、爱国之情,就是给我上了一堂具体、生动、深刻的爱国主义的课,让我更加热爱我的祖国。
四、今天,我国的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海内外中华儿女唱响“我爱您——中国!”,我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热爱您——祖国。我国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大发展、社会大进步,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大步前进。在国际上,倡导并顺利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倡导多边主义、全球化,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受到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响应和支持。中国的形象日益高大,中国人到处受到尊重,身为中国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骄傲。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饮水思源,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日的中国。我永远爱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