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94工作动态/col/col1229597834/index.html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杭州市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鉴赏(2)∣西泠印社

来源:市侨联发布日期:2021-03-23
  近日,杭州市侨联确认了中国茶叶博物馆等11家单位入选第三批杭州市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至此,杭州市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总数达到22个。

今天,推出杭州市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鉴赏系列报道第二篇: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创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也是海内外成立最早的金石篆刻专业学术团体。西泠印社由浙派篆刻家丁仁、王禔、吴隐、叶铭等召集同人发起创建。1913年,近代艺坛巨擘吴昌硕出任首任社长,盛名之下,天下印人翕然向风,东瀛名家河井荃庐、长尾雨山渡海来归,一时精英云集,入社者均为精擅篆刻、书画、鉴藏、考古、文史等之卓然大家。西泠印社历任社长为: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饶宗颐。截至2020年12月,西泠印社现有社员520人(含名誉社员43人),分布于中国境内近30个省(市)自治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法国、瑞典等国家。

西泠胜迹图

西泠印社自创立以来,始终以一种现代意义的社团组织形式从事古典的艺术探索,以宽松的运作理念主张艺术的多元性,延续着创社以来每年春秋两季雅集、逢五、逢十周年庆典和社员不定期聚会的社团运行模式。每年以孤山社址为中心,公祭印学先贤、举办社员作品和藏品展览、开展学术研讨和交流等活动,诗词吟咏、笔墨酬唱、赏鉴珍藏、品茗清谈均无不可,在传统文化土壤日渐衰微的当代文化环境下,依然生动完好地保存着具有传统文人气质的文化形态。

除金石篆刻与书画艺术的创作研习之外,西泠印社在文物收藏与研究、编辑出版、对外文化交流等领域均有重要建树,藉海内外社员与各界贤达之力,对各类文物遗存博采旁搜,藉资考古,成效显著。依托孤山社址景观资源优势,近年来西泠印社又利用“西泠学堂”、“国际旅游访问点”、“第二课堂”等工作抓手,进一步创新创优做好印文化对外交流推广、印文化普及教育、深度文化体验式旅游工作。

篆刻体验

西泠印社于2004年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注册登记。2006年,“金石篆刻(西泠印社)”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9年,由西泠印社领衔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进一步确立了西泠印社作为篆刻传承代表组织和国际印学中心的地位。

西泠印社社址被誉为江南山地园林的典范。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区孤山西麓,南至白堤,西近西泠桥,北邻里西湖,占地面积5758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150.8平方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西湖文化遗产的的核心组成。社址内有多处明清古建筑,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有“湖山最胜”之誉。

汉三老石室为印社重要建筑之一,位于印社山顶平台西侧。室内藏有距今约1900多年的“三老讳字忌日碑”,是现存最古老的汉文石质碑刻。“三老”是汉代官职,此碑碑文基本完好,记录了一位“三老”祖孙三代的名讳和祖、父辈逝世的日子,全碑217字,书体介于篆隶之间,经鉴定,刻于东汉建武年间。“三老碑”如何辗转来到西泠印社,其中还有一段佳话。清咸丰二年(1852年),“三老碑”在浙江余姚客星山出土,因其巨大的历史和文字研究价值,被誉为“浙江第一石”。此碑先为余姚周世熊所得,后归丹徒陈渭亭所有。1921年秋天,有外国人欲以重金购买并运往国外,陈氏意已应允。国宝面临外流的消息传来,吴昌硕等人焦急奔走,发起募赎石碑的活动。西泠印社发布募捐公启,呼吁社内外人士积极捐助,吴昌硕等人还捐献书画印谱举行义卖。最后集60余人之力,以8000银元重价赎回。为了保护文物,次年又修筑石室存放石碑,吴昌硕亲撰《汉三老石室记》记录前后事由。“竞传炎汉一片石,永共明湖万斯年”,如石室楹联所书,这一珍贵石碑文物,连同保护国宝的爱国义举,都长久地在此留存。

 汉三老石室整体外形仿吴越宝箧印经塔(阿育王舍利塔),重檐攒尖顶,顶部又是一个小型的石质宝箧印经塔,造型结构是仅有孤例,在建筑艺术上有很高价值。

汉三老石室

除汉三老石室外,“印藏”也是印社一处重要的文化景观,它和一代大师李叔同有关。李叔同少年成名,“二十文章惊海内”,是那个时代最有才华的天才之一,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他早年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其创作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送别歌》)传唱至今。他还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均出自他的门下。1912年,他到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教,就此开始与西泠印社创始人叶为铭、王福庵等人的艺术来往,1914年成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1918年农历七月十三日,李叔同经叶为铭推荐,在虎跑寺大护法、西泠印社创始人丁辅之介绍下,披剃于虎跑寺,取名演音,法号弘一,后成为一代高僧,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李叔同于1914年加入西泠印社,1918年出家前曾先后几次将自己收藏的书画、印稿、刻印刀和常用印章等赠给西泠印社。其中李叔同赠予的这些印章,印社决定在“鸿雪径崖壁”上凿窟庋藏,由叶为铭作“印藏”题记,并勒石纪念。1963年西泠印社成立六十周年纪念大会时,开启“印藏”,保存完好,除有多方两面印外,还有一方李叔同自刻的“文涛长寿”白文印。这些印章不少出自一代名家之手,也有一些是乐石社社友所刻。

印藏

在文物收藏方面,西泠印社也以独特的收藏体系闻名天下。西泠印社社藏文物藏品及资料2万余件/组,其中一级文物126件/组,二级文物 484件/组,三级文物3725 件/组。其中有明代文彭“琴罢倚松玩鹤”印,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石如《隶书五律》,清代篆刻家、书画家钱松《大碧山馆图卷》,吴昌硕篆刻“西泠印社中人”印,吴昌硕自刻自用田黄印十二方等珍惜藏品。

“琴罢倚松玩鹤”印由明代文彭所篆,印长33cm,宽3.3cm,高8.1cm。印款为五面款,顶款:琴罢倚松玩鹤;边款:余与荆川先生善,先生别业(即别墅)有古松一株,畜二鹤于内,公馀之暇,每于余啸傲其间,抚琴玩鹤,洵可乐也。余既感先生之意,因检匣中旧石,篆其事于上,以赠先生,庶境与石而俱传也。时嘉靖丁未秋,三桥彭识于松鹤斋中。

文彭字寿承,号三桥,别号渔阳子、三桥居士、国子先生,因曾任南京、北京国子监博士,故人称“文国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是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徵明的长子,工书法,初学钟繇、王羲之,后法怀素,晚年全力倾于孙过庭,以篆、隶最见精粹,尤精篆刻。

此印作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即文彭50岁时所作,是存世少见的文彭真刻之一。《丁丑劫余印存》《明清篆刻流派印谱》《中国美术全集·玺印篆刻编》均有著录。印文布局平正匀落,笔画的布排讲究整齐,篆法方中具圆,线条较一般的圆朱文略粗,比“七十二峰深处”更显厚重端庄,体现了平和典雅的韵味。刀法稳健圆活,反映了作者娴熟的功力。印的边栏残损,连印文的某些笔画都已隐去,然章法能聚而不散,使此印篆法产生一气相贯的效果。边款以其行书入印,是先书后再用双刀镌刻。印面刻的很深,似铜铸一般。此印在印文上,采用风雅诗句入印,在印文内容上也属创举,在篆刻史上有标志性意义。

琴罢倚松玩鹤

“西泠印社中人”印由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所刻,材质青田石,印面为3.3厘米见方,印章高7.8厘米。印文“西泠印社中人”,边款:“石潜、辅之两兄属刻,持赠书徵三兄社友金石家。丁巳春仲,安吉吴昌硕”。

此印是吴昌硕应印社创始人吴隐(石潜)、丁仁(辅之)之邀为印社早期社员葛昌楹(书徵)所作。葛氏为平湖著名藏家传朴堂后裔,辑有《明清名人刻印汇存》,卷中收录有“西泠印社中人”印,但此后是印于葛氏处遗失,去向无人知晓。直至1977年,“西泠印社中人”印出现在上海某拍卖会场,并被西泠印社日本名誉理事小林斗庵拍得。西泠印社百年华诞之际,小林斗庵将此印作为珍贵的礼物奉赠印社,使此印回归故里,成为印坛佳话。

“西泠印社中人”刻于丁巳年(1917),吴昌硕74岁作品,朱文,篆法古朴,一派石鼓文气象,章法处理上富有变化,线条斑驳厚实,边框处理独具匠心,为吴昌硕晚年炉火纯青的绝世佳品。

西泠印社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