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94工作动态/col/col1229597834/index.html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杭州市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简介(7)∣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

来源:市侨联发布日期:2021-04-06
近日,杭州市侨联确认了中国茶叶博物馆等11家单位入选第三批杭州市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至此,杭州市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总数达到22个。

今天,推出杭州市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鉴赏系列报道第七篇: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

一、场馆介绍

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正大门

2020年1月7日,历时三年竣工的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这座位于江干区九堡文体中心的博物馆,是江干区首个国有博物馆,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海塘遗址博物馆。博物馆以一段现存的明清海塘遗址为核心,全面展示杭州钱塘江海塘的历史变迁、文化内涵和价值,集收藏、研究、体验、教育为一体。博物馆总面积6200平方米,包括遗址展示厅、海塘文化厅、临展厅和江干区非遗厅(馆)。

开馆不到一年,博物馆共接待团队400多批次,其中省市领导及游客近8万人次,青少年约3万多人次。博物馆连续荣获 “杭州市清廉家风实践基地”“钱塘江古海塘保护宣传基地”“杭州世界遗产联盟保护成员单位”“杭州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江干区第二课堂教育基地”“江干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0年度最具品质体验点”等荣誉称号。

临展厅

博物馆依托古海塘的独有地理资源和人文环境,推动场馆结合自身优势,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场馆建设,优化展陈内容,将海塘文化知识在海内外观众间广泛传播;盘活非遗资源,串珠成链,设计开发各类互动式、体验式非遗项目活动,布置开展海内外观众喜闻乐见的各类展教活动。

二、文化内涵

滔滔钱江水,巍巍古海塘。千百年来,为抵御大潮入侵,人们在河口两岸修筑海塘,延绵数百公里的海塘捍卫了钱塘江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可以说,有了海塘,才有了杭州这座城的岁月静好。透过明清时期的古海塘遗址,我们走进数百年前劳动人民修塘筑堤,屡建屡毁,屡毁屡建,最终成就了“钱塘自古繁华”的动人画卷。通过二楼海塘文化厅的关于海塘历史演变和堤塘修筑技术革新历程的展示,展现古人的超群智慧,体现人与自然共生共享的生存理念,提炼出“勇立潮头?大气开放?互通共荣”的钱塘江文化新内涵。

三、特色亮点

海塘文化厅

非遗馆

一是注重挖掘独特的海塘文化。努力在挖掘海塘文化上下功夫,突出“实景性、智慧化、体验式”理念,精心打造一层遗址厅,实景展现明清时期古海塘的历史风貌,通过海塘遗址和超宽屏幕的完美结合,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海塘的大气磅礴,开启一场又一场的穿越时光之行。精心打造二层海塘文化厅,以“沧海桑田隔一堤”为主题,设潮涨潮落、塘筑千年、涛声依旧三个单元,讲述了海塘历史演变和堤塘修筑技术革新历程,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电子屏幕、实物模型等智慧化的方式为观众再现当年的历史画卷。精心打造四层非遗厅,用开放体验的形式彰显非遗活态传承的特色,将保护、传承、研学有机结合,做到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

二是着力打造多元的教育基地。积极开拓思路,将海塘遗址保护文化和廉政、红色等文化结合起来,着力建设浙江省青少年红色基地、杭州市级廉政文化基地、青少年第二课堂基地,进一步增强教育效果、扩大社会影响力。打造青少年红色基地,目的是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加大对革命先烈生平事迹的宣传和推介,充实海塘博物馆红色文化内涵,进一步加大对广大学生以及广大市民的红色教育,让大家更加了解红色文化,铭记历史、不忘初心。打造廉政文化基地,主要目的是在深入挖掘廉政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建设高质量的廉政文化阵地,厚植廉元素,培塑廉基因使之成为杭州干部群众廉政方面的“精神粮仓”和“文化花园”,以更加丰富的展示和体验形式走进思想、贴近生活、植入人心。打造青少年第二课堂基地,主要目的是利用博物馆的场地、专业人员、设施设备、馆藏资源等优势,提供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促进课内与课外的融合、教育与教学的融合,积极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是充分展示古香古色的海塘风貌。十分注重在“古”字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博物馆独一无二的海塘地理资源,向前来参观的各位领导、嘉宾充分展示独特的、古香古色的海塘风貌和海塘文化。

四、遗址介绍

遗址厅

博物馆展示的这段古海塘遗址位于一层遗址厅,于2013年被发现,总长约300米,建于清乾隆年间,属于明清鱼鳞石塘,遗址位置就压于老杭海路下,走向与杭海路基本一致。海塘整体保存完整,分室内外进行展示,塘体总共有条石17层,目前挖掘展示14层。海塘条石外侧,约在第6层条石以下,可见成排错列的木桩,打入木桩可起到加固海塘的作用。木桩直径多为14厘米,少量较粗者直径有21厘米。

修筑技术即为著名的“鱼鳞石塘”。条石长145-147、宽36-40、厚30.5厘米。条石采用一层丁砌和一层顺砌交替垒砌而成,条石间使用粘合材料。顶层条石丁砌,条石间以亚腰形铁锭加固。

博物馆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在遗址区将文物实体与LED大屏结合,打造长度达50米、杭州最大的异形屏,精心制作主题影片,展现人与潮相生相谐、情景交融的沉浸式场景,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

五、海塘背后的故事

张夏直立式叠石塘

在建造海塘的过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为海塘事业鞠躬尽瘁的官员——钱镠、华信、张夏、黄光升等人,也留下了“跳塘”这一宝贵的廉政精神财富。

北宋景祐四年(公元1037),两浙转运使张夏首创“直立式叠石塘”,自六和塔至东青门(今庆春门),用巨石砌筑石堤12里。

张夏石塘由块石叠砌而成,每层向内收分,石塘背后堆起土塘做支撑,形成了整体上窄下宽的梯形结构。张夏直立式石塘是继竹笼石塘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它首次使用块石为材料,层层垒叠起了直立式的石塘,且采用层级收分的结构,提高了石塘的抗水流冲击能力。这是海塘建筑技术史上的第二次大变革。同时,张夏还推行塘工制度,设捍江营、五指挥,辖捍江营兵2000人,“专采石修塘,随损随治。”

张夏,生卒年未详。朝廷奖其功,封宁江侯。萧山绍兴一带,相传有主祭张夏祠庙100余座。

跳塘精神:清朝时期,由于修塘、护塘实行官员“责任制”,谁负责管辖的海塘段出了问题,由此造成重大损失,谁就要以身殉潮。海塘失修跳海自尽,在当时已是不成文的规定。如今,在海宁的塔山坝上就有这样7座因修塘失败而跳塘自裁的塘官衣冠冢(约形成于清至民国前的不同时期)。在今天的海塘上,依然可以看到,一个个修建海塘的“责任人”姓名、筑塘长度、筑塘时间清晰地镌刻在鱼鳞海塘的条石上……

东汉年间一位名叫周凯的塘官,面对江潮摧堤,怆然呼曰:“吾将以身平之!”言罢,即以身扑潮而亡,后人为纪念这位塘官,在钱江两岸及浙南、浙西建有多处“周公祠”。

唐代一位名叫石槐的塘官,将个人多年积蓄的银两悉数捐出,最后又变卖田地,倾家荡产投入筑塘,并亲临工地劳累而死,当朝为其立庙竖碑,封为“潮王”。

宋代浙东转运司黄恕在修塘时突遇大潮来袭,向民伕振臂高呼:“吾身堵处速抛石,勿顾及吾安危,将堤围合,吾死于此,若辈奋力!”遂纵身跃入决口,众役迅即投土,终使两塘合成,黄恕瞬间葬身恶潮。其时百姓哀号,悲恸云天,后将黄恕祀于盐官海神庙配殿。

清代跳塘官员大都选择当年乾隆在海宁塔山塘检视之处,即钱塘江第一座丁字坝上投江。乾隆年间,曾有一次大潮冲毁鱼鳞石塘20余丈,督阵修塘、护塘的赵姓塘官面对破塘痛呼:“吾身为塘官护不了塘,无颜面对皇上,无脸见于百姓,惟有以死铭心。”言罢,纵身跃入滔滔江水之中,令随同技工、衙役和百姓无不为之动容。

跳塘官员虽官位卑微,但位卑不敢忘民,衣冠古冢虽黄草摇曳,而百姓却视之为丰碑,寓意可谓深远。尽管世间经过无数次战乱和天灾人祸,这些衣冠冢却未遭到任何毁损。

20世纪90年代,因建造标准海塘曾大面积迁移塘上坟茔,对无主坟茔一律作铲平处理,但对这7座特殊的塘官衣冠冢却破例给予了保留,为的就是让它们依旧日夜守望着潮汐的起伏、监护着牢固的海塘。

 到了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你就能逐梦海塘,追寻着它的脚步,探求它的前世今生,了解源远流长的海塘文化,感受永不屈服的海塘精神。